如何回避不想回答的问题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1-10-11 05:26:12 阅读:

一些特殊的场合(例如谈判),雄辩家总是免不了受到他人的语言“攻击”。他们或是被问及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或是遇到带有明显挑衅意味的话语,如果回答不好,不但他们本人会威名扫地,有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利益。那么,如何回避不想回答的问题呢?
 

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攻势,我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就会有失“大将风度”。可是,我们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原则需要我们牢记,那就是避开对手的锋芒,将对方凌厉的攻势在瞬间化解掉。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作为一国的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常被世界各国的记者包围,回答各种各样尖锐的问题。

有一次在接受记者提问时,一位美国记者向周恩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中国人民银行究竟有多少资金?”

这位美国记者的语气中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认为中国穷得要命,根本没有多少钱;另一方面,这个问题也牵涉到国家机密,是不能和盘托出的。

如果换成一般的外交家,大概就会说出“无可奉告”之类的话了。可是周恩来并没有用此“下策”,而是十分镇定地答道:“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信誉可靠,人民币币值稳定!”

当时在场的记者全都为之一震,心想:中国虽然不富裕,可是银行里总不至于只有这点钱吧?

就在大家的一片唏嘘声中,周恩来对刚才的回答进行了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面值分别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十种人民币面值加起来正好是18元8角8分。”周恩来此话一出口,立刻令在场的记者由衷地钦佩。

看看,通过这种巧妙的回答,周恩来总理不仅避免了显现新中国贫困面貌的尴尬和泄露国家机密的危险,而且还借机表明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誉。周恩来就是通过这种“偷换概念”的方式,使一个尖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提升了这位外交家的国际形象。

回避对手的锋芒,关键在于将对手所提的问题转移到其他方面,这就需要你有足够的联想能力。周恩来总理就是由资金具体的“多少”联想到抽象上的“多少”,才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的。联想,可以是逻辑上的,也可以是形象上的,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不但可以避开那些令人感到窘迫的话题,还可以引出自己对另一问题的观点。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期间曾到长城攀登。当时,尼克松腿上有伤,因此只上了几级台阶就走不动了。就在这时,一位记者想要难为他一下,于是就问道:“总统先生,您为什么不去攀登最高峰呢?”

那位记者原本以为尼克松会承认自己腿不好,可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尼克松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窘迫,而是说:“昨天,我与毛泽东先生的会谈已经是最高峰了,还有必要再来一次吗?”

尼克松准确地抓住了记者对其进行诘难的关键词“最高峰”,然后将“长城的最高峰”与“最高领导人会谈是此次出访的最高峰”形象地联系起来,最终不但化解了尴尬,还表达了自己对此次会晤的极高评价,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这样的说话技巧不仅可以大量应用于外交场合,就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到。

有一位英国女作家嫁给了一位考古学家,于是就有人问她为什么要找考古学家做自己的丈夫。对于这种难以回答的私人问题,大概每个人都会遇到,可是人们往往出于礼貌不得不回答。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说呢?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位女作家的回答吧!

女作家答道:“女人是会变老的,可是女人越老,考古学家就越爱她!”,她把“考古”中的“古”与自己的“老”联系起来,幽默而又不失风度地化解了尴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上面几个故事类似的情况,只要我们多加联想,就可以巧妙地回避问题中所隐含的锋芒。当然,要想真正能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观察、多动脑,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快速作出回答。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