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影评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4-24 13:54:03 阅读:

  钢琴师影评(一)

  除了通过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钢琴师》,表达自己再明显不过的意图:关于犹太种族二战血腥史的披露,以及对战争的谴责,若是导演波兰斯基还有什么寄托其中的话,那必然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礼赞。有人说电影结尾不好,看上去一部宣扬典型普世价值观的影片,导演却给了它一个再残酷不过、却真实无比的结尾,我们都希望那个人性尚存的德军将领能最后得救,但他却被结果在战俘营――尽管原著自传集是如此,可这也不丝毫影响人们意淫。

  因此,事物最美好的一面往往都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有人喜欢真实,而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告诉自己:“我思故我在”。

  真实的战争便是那样,有个人性未泯的军人,肯伸手相助那个可怜人,即使戏剧性十足,但也令人信服,因为即使是纳粹,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战争机器。而这个沦落到战俘营的军人随后呢?很可惜,人品攒得还是不够,没办法,这就是那个德国佬的命。很多人会这么想,钢琴师听人说到这个消息,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利用自己的名望,跑到战俘营,将这个德国人救出来,其间,最好能有一个令所有人潸然的拥抱,包括我。

  回顾《钢琴师》通篇,尽管导演始终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但这也不妨碍他去刻画其中的一些苟且偷生之辈,临阵倒戈之辈,鼠窃狼流也是四处可见。我起初也觉得钢琴师斯普尔曼,缺乏血性,对同胞的关怀往往在自己的人身安危前立马化为泡影,但后来越来越觉得他的艰难,被流亡是他们无辜的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生命的权利,在生命面前,民族大义和信仰坚持会显得很薄弱,而更多时候,人是无法决定自己的处境的。

  这一点,很多人被那些附着在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最终本末倒置,甚至连判断是非,回避罪恶的能力都丧失了。

  和斯普尔曼有着相同经历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将德军脸谱化,凶狠残暴,但最后一刻还是松手了,为我们带来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德军上校。自信的民族总会以宽恕来对待仇恨。这也是一种真实,它不是遗忘,只是宽容。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对犹太人赶尽杀绝?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恨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母亲与一个犹太钢琴师偷情,这对他的童年家庭生活留下很多阴影;另一点犹太人头脑精明、占有着世界很大一部分的财富,但却资本家嘴脸十足,为富不仁者屡屡有之,如那些犹太籍操控金融的大鳄,这一事实,已令很多人不满,所以其实欧洲人对犹太人早已满嘴怨言,只不过最后借希特勒的手解恨;最后是关于宗教,犹太人不信上帝,还喜欢冒犯上帝,而这是德国人乃至欧洲人摸不得的老虎尾巴。

  追求完片内的真实,也不应该忽视片外的真实,它令人触目惊心,使我们不得不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这部影片。

  但不可否认,有些动机再饱满、再信服,也不能影响人们对它导致的行动作出谴责。就像昆明暴恐案件的主犯者――东突恐怖分子,不能忽视的是,他们也有故土被分裂、信仰被侵犯的无辜,但他们以侵害无辜的生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本身就远超土地、民族、信仰的命题之上,人类社会发展这么多年,有一些底线是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不能触碰的,包括对生命的尊重。

  电影《钢琴师》是根据瓦拉迪斯劳斯普耳曼的真实自传改编,这部自传小说在当年一出世便引起轰动而畅销海内外。但我总是想到斯普尔曼在回忆时的痛苦,或许有人会认为他一直在苟且偷生,他或许也会自责,对着稿纸泪流满面的回想起一个又一个同胞被如何屠杀和欺侮的场景,但当几十年后上百年后,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依然还是会为斯普尔曼的幸存,一遍又一遍的激动,我们也感激他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快乐和尊严,为我们换回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让人们为之警醒。

  这就是他存活的价值,无所谓对得起谁对不起谁,因为在生命面前,很多东西都不值一提。

  钢琴师影评(二)

  对于鼎鼎大名的《钢琴家》,一直心而往之。因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听说获奖不少,冲着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去看的,我又自以为是了一把。呵呵,还好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让我对这电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战为背景,以德国迫害犹太人为导火索,表现一个犹太钢琴家在长达近13年的战争时期内如何生存,并坚持下来。说实话,情节很简单,这么说下来,任何人想的都会是那个钢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坚毅,如何如何的坚强,如何如何的英雄,扛过那么久,并生存下来。其实,不然,片中的钢琴家就是一个人,一个超级普通的人,先是活着。

  导演没有将我们的主人公描写的那么伟大,那么英雄,完全不是好莱坞喜欢的英雄模式。我们的钢琴家,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该有的气节在战争面前统统不见了。恼人的袖章,一边骂着不带,一边挂在自己的胳膊上;为了饭,乞求一份工作;为了家人,架子是啥?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声下气求之前的爱慕之人,哪怕装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恶心的想吐,哪怕像过街老鼠一样居无定所……我们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着……

  中间钢琴家对于自己的处境到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不站出来,为什么不跟他们一起去奋斗,哪怕死了,也是光荣的。

  从一开始钢琴家拒绝朋友的当警察的介绍,到后来钢琴家被那个警察朋友救了,与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钢琴,败也钢琴。到中间,钢琴家乞求朋友帮忙送信,朋友说“出去很容易,难的是你怎么在墙的那一边生活”,再到钢琴家卖表时说“饭比时间重要”,最后,钢琴家找到一个罐头,打开的时候撞见俄国上校,继而弹琴,继而交流,从始至终,钢琴家带着罐头,生怕不见了似的。处处彰显着一个人的活法。

  电影终究是电影,就算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终究是电影,那么就有电影特有的潜台词。德国大兵对一个犹太老人的羞辱;一个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若你们抓我们痒,我们不会笑么?若你对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去吗?若你加害于我们,我们不应该复仇吗?”;20波兰币一块牛奶糖,全家人最后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时候,面对这钢琴只能动动手指头,使劲幻想着音符;生病的时候,手指依然在弹。

  全片没有将钢琴家打造的像个英雄似的,就连搬砖的时候失误被德军打,一直受着,从未用手挡,朋友揶揄他说:真希望你弹钢琴比你搬砖强。我想做为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出点力气应该不算什么,那么,就是我们的钢琴家在保护自己的手。

  最后,翻过墙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废墟中无限被放大。在给德军上校弹琴的时候,那种自由奔放。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事情。上校手边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帮助钢琴家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钢琴家吧。

  “战争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弹琴吧。”“你为什么穿那件德军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台词不多,但是戏挺足。一个钢琴家,要演出的不仅仅是他的隐忍和坚毅,还有那双手。

  钢琴师影评(三)

  《钢琴师》再现了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无情地杀戮,影片中刻画了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为了生存仅为了生存而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手掌。在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每天都在暗无天日地躲避。在纳粹地毯式地搜索之下几乎失去了生的希望,也是导演波兰斯基的童年再现。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中生命的微不足道,因而为了生活我们渴望和平。”回忆影片我们甚至不愿再次去看那过去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往事。设想:当我们坐在教室读书时,突然一枚重型炸弹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学、你昔日的恋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们该怎么办,你也没有能力去拯救,更惨地是你被敌人判成劣等人,当你走在街道上别人用另样的眼光看着你因为你是劣等人,同时一批敌军士兵时时不不时拿你戏耍一下,不高兴就给你一枪。这又算什么,当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敌人带走将被杀掉而自己……那是多么揪心的痛,为了生存只能饱受屈辱,为了生存只能躲避现实,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爱的事默默放在心中;当多次碰到钢琴时,平时那喜爱的事只能在心中奏响。正如《钢琴师》的题头语: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师用音乐与强权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严格说来,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逃离集中营的传奇、一种求生信念的挥扬和对纳粹暴行的揭露,波兰斯基在破碎的视野上拔起悲剧的骨骸的同时,更讲述一个在极度痛苦和压抑中,依然保持充盈和完整的灵魂的人性故事。(www.huamate.com)对于作者波兰斯基平生最为人诟病之处,首先在于他的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放荡不羁的个人生活。暴力和色情已渗透于波兰斯基的影片中,也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波兰斯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均抱持着一种危险和不安全的看法,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他从不讳言性爱是他创作的源泉,他不仅自己尽情享受着性爱的滋润,他也试图提醒他人应当以另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对待性爱。他的作品风格 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直笼罩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的作品中波兰斯基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

  回味历史我们更加珍爱我们的生活,更加珍爱和平,为人性的完善,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我们远离战争。

  钢琴师影评(四)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