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大丽花影评
黑色大丽花影评(一)
这部电影看的时间有些零散,分了几天才看完。这是一部典型的黑色+悬疑的影片,看完之后,让我联想到很多其他的电影。比如在用男主角毕的独白作为过度时间和解释悬念上,低沉平静又透着些空虚的声音,让我想到了《老无所依》;从主题和风格上来看,对于“有钱人能操控一切为所欲为”和诸多充满阴影的画面与灰色调的摄影,则明显的有《唐人街》的风格;而从故事构建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付诸了很多心思来填充整个悬疑故事的细节和厚度,在故事的结尾,观众会发现原来之前出现过的镜头都是有其意义所在,这样的设计,或者任何一部悬疑片,似乎都无法摆脱那位登峰造极的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然而《黑色大丽花》其间因为又加入了美女和男侦探的爱情,因此更让人想起《西北偏北》这部影片。
虽然把一部影片这样肢解开来似乎是一种干瘪和无聊的事情,但是从上述的这些相似之处,也不难看出,《黑色大丽花》既是一部内容丰富、悬念迭起的“厚”影片,同时也难以避免的成为一部主题和风格粘合度不够高的、无法成为经典的影片。
黑色与悬疑本来是天生合拍的风格和类型,几乎所有的黑色影片中都有悬疑的助力推动故事发展;而悬疑片也因为其内容(如凶杀、侦探的故事)无法摆脱黑色的阴影。但是大多导演都会比较明智的将二者划分出主次,如希区柯克就比较偏重悬疑,他的影片中对于事件发展会花很多心思来构建悬念和布置细节,而这些凶杀或者阴谋事件本身就带有浓郁黑色风格,因此希区柯克则将其故事中的爱情或者其他感情戏份构建的相对真诚和圆满。
而在这部影片中,前半部分虽然伴随的是主角毕低沉的旁白,但是表现的内容却是两男一女这三人融洽和充满温馨幸福的生活。在出现主要事件黑牡丹案件之后,无论是在这部影片中备受推崇的斯嘉丽还是主角毕,则似乎一头扎进了紧张黑色阴谋中无法自拔。这样的布局似乎显得有些让观众难以接受。试想,在观看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案件侦破后,你还能想到在观看二人拳击比赛时,斯嘉丽那副优雅和充满魅力的身影吗?
对于悬疑片来说,把观众引入剧情的确是一件成功事情,但一部好的影片必须做到紧张而不疲惫;依靠细节层层剥开悬念,但却不能贬低观众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最后就是不能在观看完之后,回想起影片,觉得情节脱节。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黑色大丽花》就显得有些修养不够了。关于黑牡丹的案件,其实编剧和导演都设置的很好,是一个有厚度有深度的故事。它之所以显得有些零碎和疲惫,则源于悬念的关键点设置的太多,并且太过零碎。试想那些经典的悬疑片,如《马尔他之鹰》或者《西北偏北》中,悬念的情节点都高度的集中在一个代表物上。而《黑色大丽花》则出现了波登的名字、画像、半疯癫的富豪妻子……观众不是真的侦探,在一部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必须有一个可以承受高度注意力的物体来成为这个影片的线索。而导演也不能为了使影片显得此起彼伏,就用起增加线索和叠加故事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影片显得散乱。
总的来说,《黑色大丽花》成功的营造了一种黑色风格,并且在悬念上做到了跌宕起伏和自圆其说。但是它的缺点则在于开头的设置没有将黑色贯彻始终,而悬念也因为符号的过多而显的多少有些杂乱了。
黑色大丽花影评(二)
出场的时候,火先生就从楼上摔了下来,我们故事的讲述者自然以为鲍比找来了帮手将火先生暗算,但结尾处我们知道,其实杀死火先生的是大丽花案中的乔治。
到现在为止,三个案子很明鲜地摆在了一起,即纳什案,鲍比银行案,还有黑色大丽花案件,前两个案件与黑色大丽花案形成了单线联系,三个案子间暂时还没有达成两两相嵌的样子。所以我们要看的是前两个案子与最后一个案子的关系所在。
前面已经说过了,纳什案发生的时候,黑色大丽花死去,而在后面,侦破纳什案实际上是制约了冰火两位先生对黑色案的侦破工作,这是从客观角度来说的,职责与时间问题。而事实上纳什也是一个变态,电影中已经叙述了,对于这样的人,火先生这位嫉恶如仇的侦探竟然轻易放过,仅仅是一个妹妹的丧生是否能够解释呢?但我们的冰先生就这样忽略了,误以为火先生心中有个难舍的情结。
而鲍比的案子显然比纳什一案更为深入地解析了火先生的心理动机,虽然鲍比出场便死去了,但事实上却从以往的恩怨中得出了火先生的为人,一个嗜钱如命的家伙,当然,这也为冰先生与赫嘉丽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更重要的是,鲍比一案为火先生的死划上了一个终结的符号,即将乔治归结为鲍比请来的帮手。这样一来,黑色大丽花一案则渗入到了鲍比一案中,可以说,其实鲍比案与大丽花一案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更大的一条线索,即纳什案为什么会失手,原来在纳什案的现场,火先生以救冰先生为借口竟然众目睽睽之下杀死了鲍比案中的知情者,于是,本以为毫无关系的纳比案与鲍比案之间也产生了联系,即推翻了前面所说的没有形成两两相嵌的局面。
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出,三件案子实际上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就如同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每两者之间建构起了连线便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平面。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几条连线的建立者恰恰是火先生。至此,我们可以理解小说中的开篇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冰先生与火先生的关系,因为冰先生是故事讲述者,即观众或说读者所能一眼便看到的线索人物,而火先生则是整个故事中的暗藏的线索人物,他的贪婪他的狡滑将这三个案件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这么一个三角型的案件连环。但笔者还是认为开篇虽然重要,但在电影中的笔墨的确有些过多,这种明暗两条线索人物的交代有些复杂了。
当然,对于整部影片来说,三个案件所用的笔墨肯定会不同的,纳什案与鲍比案除了两场重头戏以外,其它的几乎都是过场,而主要讲述的是大丽花一案。但三个案件之间的联系却交代得十分清楚,我想,如果在没有看过原著的情况下,观众若能将电影中这种联系看得十分清楚,就应该说导演已经是很成功了。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认为这部小说或电影都好,最令人感到诡异悬疑的就是这种联系的存在,否则单拎出任何一个案件都显得很平常,当然大丽花中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情及变态心理是另当别论的。
所以,此部影片的看点于笔者认为就是火先生这条暗线,看明白了这个人,三个案件以及三个案件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言而喻了,而这也就是这个故事中最精髓的所在。由于篇幅的原因,导演丢掉或改动了一些细节,但原著中的结构却没有一点动弹,可以说也算是忠于原著了。
黑色大丽花影评(三)
黑色大丽花是影片的灵魂,这个乍现在黑白光影中的女子与她分离的肉身都承载着一种梦想幻灭的撕裂。她的飞行员男友和她的刻意献媚以及她天生的美丽都倒映出潮流中的只身向上的危险和微妙,世界本就不是单纯的黑与白,甚至连灰色都不是。因为,在荣华富贵的方向,我们可能看到的只是那用金钱堆积的安全与成就。可是,我们最初的幻梦是为了得到人世间一直在描述的性灵的曼妙和缩短自身和这种曼妙的距离。
大丽花的故事在《黑色大丽花》中就是一个完美的点题。冰先生带血的门牙不是白白掉落的,他的获取方式相当老练,而对于他的年龄来说,这种行动力并不能代表他的城府,而更在于他和大丽花一般,一直在享受着贫穷和年轻。冰先生获取了自己眼中的价值,而大丽花却在另一种极端中死亡。所以,命运和死亡还有期盼的物质和自身的精神都在潮流中作为朵朵浪花而飞逝。影片中如原著的黑色味道相同,个体只是背景中的点缀,而更大的味道是时代所赋予个体更大的特征,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影片开篇,快速剪切的拳击赛一幕中就老练的交待了影片的特质。而后,在一个长镜头延伸中大丽花的另类出场,镜头的这边是发现现场的恐慌,镜头那边就是人物的残酷,暗暗的交待了命运的无助。影片高潮之处是如假包换的西区柯克风格照搬照用的楼梯刺杀,就是这个时刻对比凶手的手段和亡者的脆弱,影片对于贫富和人性之间的何等差异就明之又明。这三段最值得夸奖的戏份是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极度显现,布莱恩・德・帕尔玛很擅长在紧张局促中交待更深刻的剧情伏笔,往往可以在华丽刺激中让人若有所思。我私下以为,这三幕戏不仅强化了导演特有的风格,也专注的交待了影片的内涵。
《黑色大丽花》作为一部成功的黑色侦探小说而铺陈的悬疑感是影片惊悚风格之外的惊喜。这种美式黑色小说几乎一致的都是在无形中交待隐含的悬念,许多看似不精心的提示其实就是真相的显现,如现在流行的典型硬派小说《八百万种死法》。所以,当再次看到这种类型电影的时候一些稍有异样不合逻辑的场面肯定就是结尾处令人振奋的精彩之处。可是,在《黑色大丽花》与其他同类电影不同就在于,影片是大量交待了时代特征和刻意营造时代感的,这更逼真的衬托了影片的黑色内涵。当时的流行巨星,当时的地震,当时的战争结束论,当时好莱坞商业运作,这些逼真营造的怀旧品味给这个惊悚电影无形中注入了人文的味道,也给影片凭添了许多情绪,使影片对贫富之差的批判和人性恶欲的揭露起到了很大的润滑作用。
在错综复杂的剧情中,每个人物的身世背景和内心争斗多有被时代纵容的感受,这种个体无助无辜的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黑色味道,而这种味道在导演所擅长形式化风格中展现得的确刺目惊人。可惜遗憾的是。导演几乎所有作品都存在的对人物性格深度提炼不足的毛病还是在影片中出现。除去形式化表现的黑色大丽花的惊艳之外,影片人物的个性还是埋藏在意叙事为本的影片段落中。在很多大段大段的对白中,乔什哈奈特和斯嘉丽约翰森以及希拉里斯旺克都在奔波于叙事的环境而忘记了挖掘人物更深层次的内心表现。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导演无法将人物和剧情合而为一的永恒问题。可惜,可以看出导演这一次对影片看中的不仅仅是凶杀和阴谋,而是要还原一段历史,要立体化的深度的解析人性的悲哀。然而,依旧形式化的处理手法虽然使影片看起来有些深意,但终究还是走在自己的老路上。也许,这真是导演永远的痛了。
看完《黑色大丽花》,竟然想起了《黄金甲》,两者几乎属于同等语境的作品。奢华的再现历史,阴暗的人性挣扎,复杂的悬疑,惊悚的动作,甚至都有形式化风格的弊病。但是,老谋子是永远需要向布莱恩德帕尔玛导演学习的。因为,德帕尔玛的形式化影像已经可能让人找到平衡点,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感动,自成一派。而张艺谋作品,只能带来伪人性的张扬和商业化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