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回忆影评
杀人回忆影评(一)
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案件影片,《杀人回忆》无疑要照顾到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件的忠实记录;对时代背景的还原;同时还要考虑到影片的娱乐效果。让影片尽快得到观众认同的最好的方式是采取类型片的叙事模式,这个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下形成的电影制作方式,充分掌握了观众的观影心理,将观众喜闻乐见的几种类型影片发扬光大,形成固定的模式,并以此为模板反复制作。《杀人回忆》无疑也采用了这种类型片策略。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连环杀手的故事。故事的一开始,宋康昊饰演的朴探员就奉命调查一起命案。被害者是名女子,衣服被脱光,双手被缚,尸体藏在阴沟里:凶手的犯罪手法无疑让人联想到欧美侦探片常见的变态杀人魔的形象。序幕之后,镜头转到了另一个案发现场,被害者跟前者出奇的相似,也是被同样的手法所杀。这两起案件很自然的让人想到凶手是同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凶手还在逍遥法外,这意味着还会有人被害,因此也就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悬念。
在传统的侦探片中往往还会有一位神探,他往往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侦破案件时却能抓住任何蛛丝马迹,从而使案件峰回路转。金相庆饰演的苏探员担当了专业侦探的角色。他来自汉城,懂得“用脑子破案”,注重逻辑推理,对小镇的探员们严刑逼供的手段不以为然。他凭借敏锐的直觉和细致的观察,找到了第三具尸体,排除了对智障少年的嫌疑,观众把破案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除此之外,整个案件也处处透漏出好莱坞侦探片的神秘气质:被害者都是穿红衣服的独行女子;案件往往发生在雨夜;案件发生时,电台总是适时播出一首老歌……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开膛手杰克”、“白教堂血案”等着名的凶杀案。
以上种种,使得《杀人回忆》具备了侦探片所有吸引人的元素,并且扫除了观众的理解障碍。然而,如果仅做到这一点,《杀人回忆》只能算作一部二流的悬疑侦探片,毕竟这个题材的经典影片数不胜数。我认为奉俊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类型片的框架,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反思;在类型片的基础上,却处处反类型化;以商业片的包装,制作出了一份艺术精品。
影片的开头采用了跟题材及其不搭配的暖色调。暖洋洋的阳光,丰收的麦田,嬉戏打闹的孩童,乡间小路上的拖拉机,让人感觉这不是侦探片而更像是一部爱情片。探员在调查案件时,竟然有个小孩蹲在尸体上方的石板上跟他调皮,死者的衣物被孩子们拿来玩耍打闹。跟传统侦探片想比,奉俊昊营造的这种“阳光下的罪恶”起到了很好的反讽效果。
警察的破案方式也令人大跌眼镜。第一个嫌疑人智障少年是朴探员从女朋友那里得到的线索,而他竟然死抓着这一点不放,不惜采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嫌疑人认罪。为了尽早破案,他甚至去巫婆那里请求帮助。他的搭档曹探员则毫无专业素质,动不动对疑犯拳打脚踢。
凶手在作案后往往会重返案发现场,这是经典的欧美侦探片破案的一条黄金法则,然而在本片中,“重返”案发现场的不是凶手,而是一个虽然有着特殊性癖好却是确凿无辜的人。欧美神探们经典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失去它的神效。本片的探员们总结出凶案的一些共同点,比如红衣女子、雨夜、电台播放同一首老歌。然而根据这一点抓到的疑犯却被DNA测试证明并非凶手,最后被杀的小女孩也不是红衣服。
到了影片的结尾,更换职业的朴探员重返故地,这时一个路边的小女孩向他讲述前不久在这里遇见的陌生人,影片向我们暗示他就是杀人真凶,小女孩描述他是“长相普通的人”。这又一次颠覆了我们对于变态连环杀手的想象。奉俊昊仿佛在告诉我们,案件就那样发生了,平淡无奇却扑朔迷离,这其中甚至传达出了一种不可知论的意味。
因此本片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处处模仿类型片,却又处处颠覆类型片。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从容处理本片的结尾(因为是故事是基于没有告破的真实凶杀案),而且能够摆脱类型片的弊端,充分表达作者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是一种聪明之举。
杀人回忆影评(二)
接触电影少的人可能不太会有这样的感觉,商业片充斥着各大影院的荧幕,粗制滥造的很多,每逢发现或者遇见一部好电影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心灵一次次触荡了平静,不惊人的波澜在心中久久难以散去。
昨天晚上看了《杀人回忆》,看完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用心来拍的电影,不一样的电影。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了《追击者》,有人推荐了《杀人回忆》,昨天专门看了下。从名字来看本以为是一个杀人变态狂之类的讲述犯案回忆或者侦探片子之类的东西,看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想错了;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改编,开篇就告诉了观众,至今凶手仍然没有抓到,暗示着有那么一个观众可能就是影片里的主角……
我查了一下,《杀人回忆》,《看电影》杂志列出的100部最好韩国电影排名第一。对于类似Top排名,不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伪精品。庆幸的是,《杀人回忆》对得起网络上如出一辙的好评,虽然零缺点的美誉还是略显夸张。
我看这个电影的第一感受就是真实。
电影里讲述的主要是一个连环的杀人案的侦破过程,80年代的韩国一直是在军队统治之下,时不时就会搞防空演习,然而这样的时代也是法律和道德显得最苍白无力的时代。这种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汉城附近一个小县城里,接连发生强奸杀人案。于是各色刑侦人员登场了。先是当地的胖警察,他很有点笑面虎的样子,对于任何他认定的嫌疑人他都仔细的做成相册集,然后按着给人相面,当某人被他认定为杀手后,他就会主动做出指向此人的不利证据,当诱供不利的时候,瘦警察就会出面,对此人进行刑讯逼供,使此人最终成为事实与口供双重证据下的杀手。(www.huamate.com)好在这种情况被一个汉城来的警察和警局里的一位警长给改变了,他们强调以事实为基础对系列案件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使几个伪嫌疑人洗清了冤屈,而这一努力过程中原来的胖警察也深受启发,成为他们中努力工作的一员,通过大量的基础工作,他们拿到了杀手的一些重要证据,比如雨、比如一支歌、比如凶手的手极柔软,甚至还有一个案发现场的目击者,警察们依此找到了一个基本符合的嫌疑人,在等待美国方面用高科技手段比对此人的DNA与做案现场残留物DNA这一过程中,又一个雨夜,瘦警察因为汽车故障而没能盯住这个目标,故事中所讲述的最后一个案件发生了,受害者是一个给过瘦警察很多帮助的女学生。于是瘦警察一下子充满了恨,但是最后鉴定结果却这个目标并不是真正的凶手,虽然他有很多凶手一样具有的特征。此时人物个性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变化,一向冷静的汉城警察竟然接受不了这个科学鉴定,开始对此嫌疑人刑讯逼供,而那个胖胖的警察,倒是开始豁达起来了,阻止了汉城警察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这部电影里之所以让我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叙和场景的渲染来具体说明一下。
第一、开篇的时候,一个看似傻头傻脑的小子站在一片麦地里正盯着眼前某处。不一会,小子手一伸,抓住了眼前麦穗上的一只蚱蜢。这只蚱蜢在第一个画面里是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本身的颜色和周围的麦穗们很相近,而且镜头的聚焦也将其刻意忽略,直到下一个画面,观众才会明白小子的注意力原来在蚱蜢身上。这2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其实对电影的结局一早给出了暗示。
第二、结束的时候,2003年已经转业的警探宋康昊故地重游,碰巧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得知不久以前,也有一个人回来过(某案发现场),宋激动起来,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长相。镜头转向宋,一个长时间的面部特写:警察表情复杂,双眼泛泪。字幕起,背景依然是好风景的蓝天和麦田,只是少了灿烂,多了阴霾。最后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不少人都说是在暗示宋猜到了犯人,但我觉的只是他又一次感到了无尽的绝望。那些有着平凡长相,无法给人留下印象的脸,就如开场那只蚱蜢淹没在大片的麦田里一样,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这个破不了的案将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烙印,伴着噩梦伤痛和怨恨,无法摆脱,永随其身。
第三、胖警察和汉城警察因为案子的事情而产生了矛盾,当两个人在警察局里扯皮厮打的时候,一位女警官把收音机把两个人叫停,打开了收音机,正放着那首悲伤的音乐,而外面也正在下着雨,同时罪犯也放肆的在稻田地里完成了自己的行凶过程。不得不说导演的这个安排除了让观众感到真实的无力和无助的刺痛,更能让体现出的是现实社会和人性道德上的一种荒凉和悲哀,此刻我的心也是一阵阵的纠结中。
第四、死亡或生存,悲恸或幸福,停止或延续,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汉城警察因为车子抛锚而没能继续监视嫌疑人了,胖警察的女朋友(或妻子)为了多赚些钱还是选择在无法给人任何安全感的深夜里冒着大雨出诊去了,当她诊后拖着疲倦的身体往家赶的时候,在路上,她与一个女学生擦肩而过,在雨过天晴新一天里,那个女孩子在那条路上成为凶手的猎物走上黄泉路,而这个女护士却在根本无意识中幸免于难,在多年后有了幸福的家庭和孩子。 当镜头在两个无辜女人之间来回切换的时候,也是最让人揪心的时刻,罪犯的视线一直在两个无辜柔弱的女人间来回游走,显然他也在权衡对谁下手更合适。 然而不一样的选择就是不一样的结果,这也造成了汉城警察在最后精神上的失控……
第五、在小饭馆里,在一场无意义的群殴之中,当地的瘦警察,那个总喜欢给嫌疑人飞腿的瘦警察被自己曾经伤害过的弱智孩子无意识的用一跟带着生锈铁钉的木板击中,因为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和先进的医疗技术,那条曾经引以为傲的腿算是废了。看似一个和情节不太沾边的事情,却又一次的显示出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混乱和无奈,虽然后面没有交代瘦警察的结果,但是我在想,现实中也许很多的警察就是这样草草的、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警察生涯。当一个人失去一件或者一个自己最心爱、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也许很多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一些东西会随之死掉了。
第六、胖警察和汉城警察追问弱智孩子。 汉城警察找到证据证明那个曾被当成凶手怀疑和摧残过的弱智孩子曾是系列案件中某一起的全程目击者,但是当孩子看到他们的时候却已经被吓得意识不清爬上了高高的电线杆,瘦警察安慰他,成功的让他下来,开始描述他曾看到过的事情,但当瘦警察拿出那个未能被证实的很像凶手的人的照片让他认的时候,他显然已经因为可怕的回忆而陷入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去了,他无法正常的看照片,但他却说了很关键的话,“那个人(凶手)曾经把我推进火里,火里很可怕”可是心情急迫的汉城警察却忽略了这一很重要的证据,只是想着让孩子去认定照片里的人就是凶手,甚至开始对孩子施以暴力手段,导致这孩子好只不断的逃和更加的疯,最终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压倒在铁轨上。 人的一生很难说就在哪一点上被哪一事件所彻底改变了,而这种改变既不是我们所能预期,也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在我们刚走过之后的那一刻又发生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离事实真相已经很近了,只要我们再仔细一点,不主观的忽略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就会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认为我们接近成功的时候,我们就会主观的给自己强化自己的观点,但这观点却并不见得就真的是客观真实!
第七、一个曾经的幸存者。当汉城警察得到线索来学校调查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了一个曾经的幸存者,一个精神受到了极大伤害甚至再也不可能过正常生活的受害者。 每天生活在无形的恐惧之中,曾经的伤害却一直在绞痛着这位柔弱的女性,直到汉城警察的到来,诚恳善意的谈话之后,她才同意到警局叙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实是残酷的,过程是煎熬的,结果的是痛心的,结局没有说她后来怎么样了。但是可以想象,某些事情的经历会改变人的一生,也可能会改变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命运。
第八、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警察的飞腿。我想可能不是每个韩国人都会跆拳道的,但是一个正常的、正义的的韩国人应该都是嫉恶如仇的人。汉城警察刚来到这个小县城,向一个女性问路,不料被误认为是凶犯,胖警察起身一个飞腿将汉城警察打到,让我印象深刻。还有瘦警察每每确定犯罪嫌疑人之后第一个动作往往都是腾空飞腿,先把对方打倒在地再说。也许有人说片子里的警察太过于暴力执法,我想说的是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嫉恶如仇,在这两个警察的身上体现的算是淋漓尽致了,虽然方法不对,而且侦破手段是那么的不高明,两个人却是一直在努力的寻找,抓捕,飞腿…… 或许很多时候当我们倾尽全力去做某些事情,追求某些东西的时候,结果却是往往的意想不到的错误,就像是片子里的飞腿,当你决定飞出去的时候,也许不会考虑对不对,因为特定环境下教育和思维形成了惯性的判断,结果简单而又有些好笑,黑色幽默混杂其中,不知道是该笑谁?
宋康昊(胖警察)那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脸出现在结局的荧幕上的时候,也许看过电影的人会猜测他在想什么。的确,高于生活的优秀电影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没结果的思考,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生活是无助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远望不可及的,只有生命才是最珍贵的。
天空仍然是湛蓝的,大朵的白云飘浮着,一望无尽的金黄每年仍然出现着。
杀人回忆影评(三)
压抑而从未正面表现的杀人经过,正如同在近代史上经历着动荡起伏、混乱不堪的大韩民族一样,透露着即将血脉贲张的情绪。《杀人回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虽然整部影片有九位受害女性,但没有一个正面交代了其被奸杀的过程。因为,影片的重点直指“国家机器”中的“暴力机关”――警察局,通过警局中角色分明鲜活的性格以及警局与外界的联动,以小见大地勾勒在1987年至1991年卢泰愚军政府执政时期韩国国内民众情绪的焦躁不安和在他们心中积压许久的对现实的愤怒,直接表现了社会治安的紊乱以及含蓄地交代着韩国国内民众要求政治民主的高涨呼声。
单从片名看来,总会令人以为其将如《罗生门》或者《野草莓》一样利用着角色对故事进行破碎的回忆而展开叙事。事实上,片名在这种意义之上是不贴切的。在叙事策略上,该片利用主角朴警官(宋康昊饰)的个人历程带领观众经历了影片的所有故事时间,是十分简单但却有力的。影片的场景一直局限在杀人命案发生的小镇之内,道具及布景的景观在片中构成了极为强烈的隐喻。譬如“洞穴”,不论是片头片末出现的水泥板盖下的下水道,抑或是徐润泰(金相庆饰)警官由沉稳理智而完全变得疯狂的那个黑乎乎的隧道,都不露痕迹但却昭然若揭地阐述着那个被“框”住的人格与人性,又从另一个侧面表达着“井底之蛙”的概念,对案情的束手无策的无助感在最后一个嫌疑人缓缓与隧道的黑暗融为一体之时展现的淋漓尽致。透过“框”看到的世界是经过选择而狭隘局限的,故而从这一点来看,这个隧道与下水道的置景也突出衬托了乡下警察偏狭片面的世界观,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一再误判,导致案情愈发扑朔迷离。
另外,火车和铁轨在影片中不断地被强调表现,影片开始时调查的嫌烦智障“白光浩”便是命丧火车轮下。而后来,从美国寄来的DNA鉴定报告也被疾驰的火车辗为齑粉,也同时把徐警官、朴警官和朴海日饰演的嫌烦分开。火车是通往外界或者逃离的交通工具,在书写近代历史题材的过程中导演通过这一点刻意表现着那一特殊历史时期韩国人不安和逃避的心里,更有许多人在这种心理驱动之下如白光浩一般付出了沉痛惨烈的代价。
韩国社会对于美国的态度,或者说是导演对美国的态度在片中至少两次被强调出来,第一次是在酒吧徐、朴二警官辩论着韩国警察与美国警察的不同,而第二次则是在科技无力的情况下必须把嫌疑人的DNA送去美国比对。在这叙述当中,美国是一个远远高于自身并且无法超越的概念,第一次叙述中更加表明了韩国人对自己进行嘲弄的勇气与战后几十年便存在的傀儡政治的无奈。来自美国的鉴定报告决定着整个案件的成败,“判决书”一如那颇具声势的军事武器所具有的威慑力和裁判权。
曹探员(金罗河饰)是片中颇具点缀色彩的角色,他常常在犯人不合作时飞起一脚,在这刑讯逼供的变态形式之下,他却颇讲形式地穿起了鞋套,这便是导演抒发着在军人与民主政府交替统治韩国的几十年间暴露出来的一切表面健康向上而实际肮脏猥琐的政治形态。最后,新闻报导“刑讯逼供”时他与酒馆里的人发生了冲突,最终由白光浩亲手断送了他的右腿。他的那双黑军靴与他赠送给白光浩白色山寨耐克球鞋也在片中构成了强烈对比与隐喻,黑色在一个一般代表着正义的警察身上反映出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鲁莽与丑恶,而白色球鞋象征着白光浩的纯洁善良和坦率,而白色球鞋上最终在铁轨边上溅上了代表生命的红色鲜血,与被杀女子全部身着红衣形成了呼应,象征着生命的红色却意味着生命的落幕,意味着大韩民族在困境之中的自我矛盾寻求着出路,不论是李承晚、朴正熙、张勉还是案发时候的卢泰愚,都最终不可能是带领民族走向统一与政治自主的救世主。
所以,片中出现的最高领导警察局长便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他愚昧迂腐,对断案毫无主见,一副和事佬亲民的模样。这也似乎在若隐若现地折射当时高高在上政变夺权的军人政府。他带领着两个经验不甚丰富的乡下警察进行着没有章法与逻辑、全凭主观臆断的断案,也是对当时病态的社会现状的一个无情嘲弄。徐警官作为片中人物性格变化最大的一个角色,经历着由理智变为疯狂的过程。片中“枪”道具也是由徐警官第一个使用的,作为一个表示男性阳具的道具,在徐警官开枪的时候,一种经由长期压抑而导致的宣泄情绪瞬间奔涌出来,那是积压了许久并着绝望奔放的悲壮。自从1910年日本与韩国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之后,这个民族就在强邻环绕的夹缝之中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在二战尤其是50年代初的韩战之后,整个朝鲜半岛便沦为了李承晚早年寤寐求之的在美国“委任统治”下的殖民地。徐警官的整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便是挣扎与纠结的,或许就恰好映照了韩国普通大众的一种被束缚而寻求挣脱的困境。他的本性是叛逆而奔放的,只是暂时潜藏在沉稳理智的外表之下。他是一个勤劳诚恳的警官,他起初会通宵达旦地分析案情,还会不顾一切地阻止其他警官草草断案,但是一旦这种紧张恐怖而悬而未决的情绪一直持续,即便是最坚强的男人也会崩溃。大韩民族则恰好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徘徊盘旋了半个多世纪。
朴警官是剧中的灵魂与核心人物,所有的故事和情节都是围绕着他的发展而展开的。他拥有自己一个小并且不富裕但是温馨的二口之家,本可以安乐于乡野,庸庸碌碌过此一生,可是他选择了警察这一危险的职业,而且他的妻子在最后的桥段里也险些遭到毒手。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有着自己的是非观念,而且甚至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还表现出了他封建迷信的传统观念。一个现代的警察求神问卦、破血占卜来破案,这多少有些荒诞不经且滑稽可笑,但却这恰恰证明了在那个年代的韩国,人民经历无数创伤与磨难之后表露出的无助迷茫。故而,整部影片与韩国历史及其社会现状紧密相连,是一部有着深刻社会现实意义的优秀影片。在影片的最后,时隔10年之后早已转行并步入小康的朴警官回到了那个曾经发生命案的小镇,他西装革履步履款款地俯下身子看着曾经陈尸的下水道,空洞洞的四四方方的下水道框住了他的世界,已经在生意事业上成功的他依然对十几年前的悬案耿耿于怀,而他遇见的女学生说她不久前看到了凶手。虽然那时候时间已经到了2003年,韩国已经完全步入了民主社会,而且这次命案的诉讼期已过,可朴警官俯身看着下水道的深邃眼神令人遐想,这些无不在表现着现代韩国人对自己过去的惨痛经历历历在目的思想感情。朴警官在雨中与最后的嫌犯四目对视的场景使用了长镜头的近景极具渲染力,他同徐警官一样,在接连的破案失败之后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也正好阐释了朴警官时隔多年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的原因。
这样一部极具深刻社会内涵的影片以小见大式地反映了韩国的政治历史,迂回曲折地展现整个杀人事件。影片场景中几乎一直在下雨,这也旁敲侧击地说明了主人公以及那个年代的韩国的悲哀无助情绪。十分可贵的是,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由于书写的是现代题材,里面许多的事情不免要触及一些人的敏感神经,凶手未伏法,许多受害者家属依然健在,所以对这样的事件表达是极富困难的。就像陈寿着《三国志》时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因此导演在这里使用了婉转含蓄的手法,隐喻随处可见,遇到敏感事件使用叙事不评价的手法。要表现近代社会问题,又能避开政治与社会的敏感地带,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总而言之,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是一部在结构主义上功勋卓着的影片,符号和隐喻手段的运用淋漓尽致,对社会和政治问题勇敢直面并且进行含蓄但辛辣的讽刺。人物设置合理到位,性格与动机的发展有理有据,情节节奏错落有致,场景布景设置耐人寻味,导演技巧朴实深刻,摄像机构图深沉大气。可以看得出来,导演以及编剧在制作影片的时候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在韩国一百多年的浩如烟海电影作品中,不乏许多优秀作品,而《杀人回忆》绝对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