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影评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4-24 13:56:56 阅读:

  小鞋子影评(一)

  影片开始,便是一双被千撬百缝的鞋子,粉嫩幼稚的鞋风正好满足女孩的公主梦,长镜头的注目似乎连期待也一并缝进鞋里。因为贫穷,即便是一双鞋也可以成为一个家庭的负担。一段辛酸的寻鞋、换鞋、置鞋的过程,既是真实伊朗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小品,又是一首笑泪相叠的可爱童谣。

  哥哥不慎丢失了妹妹的鞋子,两个孩子都不敢也不愿和家里说明,于是每天两个人轮流换鞋上学。直到哥哥参加全市长跑比赛,只想获得季军奖品“一双球鞋”的哥哥不慎跑了第一,淡淡的忧愁倾洒在阳光下,金鱼们摇曳着亲吻阿里满脚的血泡。

  从孩童的角度观察生活,因为稚嫩让贫富差距蒙上了天真的疑问,对暴力和发泄有着直觉的躲避,成人的行为模式因为死板的规则而不断让那双清澄的眼睛流泪。然而,孩子们一旦闭上眼睛,压力和恐惧才开始张开血盆大口:花园里的孩子熟睡后,皮球和凉爽的水池都将离阿里而去;阿里熟睡后,抱着他的父亲头上流着血,唯一的出行工具坏掉。

  即便连日的奔波和苦难都是因为贫穷,然而这个故事还是充满了温情感,一呼一吸之间都是底层人民的苦中作乐,一动一静之内皆是无法言喻的责任意识。小孩子的梦简单的如同游动的鱼,因为一双鞋子比赛飞奔;小孩子的心结也像七秒即过的金鱼记忆,很容易就对贫穷和病痛产生同情和罪恶。片头和房东以及菜贩的吵闹仿佛只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个黑色挂饰,时而出现惹人心烦,但更多的时间是寻找机遇替换掉它。街坊邻居对盲眼小贩的举手之劳、教课老师对优秀孩子的特殊偏爱、像体育老师看到阿里眼泪后的一次心软、像穷苦邻居之间互相赠送的热汤,因为苦中作乐,因为底料是浓浓的悲剧,所以这出喜剧格外成功。

  然而深受亲情感动之后,却是更多的疑问:阿里一家已然如此贫穷,阿里妈妈还是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已然儿女成双的家庭撇开传宗接代的观念不谈,穆斯林在生育观念上也没有禁止使用避孕套,同时强调丈夫可以体外射精,在教义上也只规定怀孕满40天才不可以堕胎。那么支撑一个虔诚穆斯林不堕胎的,只能猜测原因:医疗堕胎太贵;社会舆论不允许;多子多福观念浓重。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女性的话语权和生育权被男性掌控,不能接受平等教育,甚至外交也不能平等。

  在丈夫得知房东催债后,最为愤怒的是房东和妻子交流令他感到蒙羞,两次讨债丈夫首先都大声斥责房东与妻子讨钱的行径,然而在家里高声呼喝的丈夫既不敢找房东说理,甚至在外出当园工挣钱时连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而分配给两个孩子的顾家任务也不同,女孩负责看孩子料家务,男孩负责外出买菜等交际。上学也分男校女校,女校特别规定了服装而男校没有。虽然这只是一部以孩童眼光展现伊朗平民生活的故事,但种种细节反映出来的穆斯林教徒巨大的男女地位差异却是相当明显的。正是因为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细节,才彰显了这个男权社会对女性苛求更多以致压制更多的潜移默化的意识。

  小鞋子影评(二)

  文/满囤儿

  《小鞋子》以一个兄妹交换鞋子上学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催下了无数眼泪。这是一个质朴真情的儿童电影,也是个体在困境中寻求幸福和希望的社会赞歌。在获得了11项国际大奖,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当年十佳影片之后,本片和其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成为了伊朗电影工业的首席代表,也成为了伊朗社会状态和人民精神的代言。

  在影片伊始,哥哥阿里由于买菜时的疏忽,把妹妹莎拉的小红鞋给弄丢了。为了体谅父亲无力添购新鞋,阿里央求莎拉跟他轮流穿他的旧球鞋上学。在不停的“交换”中,兄妹遇到了诸多困难和不便。可是他们却依靠相互的信赖和关爱,踏过这些误会和困境,一起向着天堂奔跑着。在影片的最后,哥哥在跑步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与其渴望的季军奖品----运动鞋擦肩而过。(www.huamate.com)影片很真实地描述了伊朗的底层社会。这里的人们过着贫困且艰难的生活,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怨天怨地,而是依赖互相体谅,努力地维持着一份和谐。这份和谐成就了生活幸福的根本。

  哥哥阿里因为每次上学前都要等妹妹下课后才能来换鞋,所以几乎每次上课都要迟到。面对老师的斥责,他并没有埋怨或发泄不满。有一次妹妹不小心把鞋掉进了河里,阿里一反常态地向妹妹发了一次脾气。其实这次发脾气,也不是因为他觉得妹妹会耽误自己上课,而是他害怕最后一双鞋如果再失去的话,他和妹妹将无法继续隐瞒。为了向妹妹道歉并平复妹妹的委屈情绪,阿里把老师奖励的自动笔送给了妹妹,并在影片最后为了妹妹参加了“一定拿第三名”的长跑比赛。他用自己的付出为妹妹架起了幸福的保护伞。

  妹妹莎拉对哥哥丢鞋始终心存不满,但是在家里没钱交租买菜的情况下,她也只能忍下。莎拉不像哥哥那样爱说话,心里的话总是欲言又止。莎拉曾经发现了一位叫亚宝的同学穿着她的“小红鞋”。莎拉开始跟踪亚宝,故意接近亚宝,和亚宝做朋友。可是当她带着哥哥一同来到亚宝家门口时,他们看到了亚宝双目失明的父亲。他们放弃了继续追究,选择了失望回家。当亚宝换了新鞋,并告诉莎拉说旧鞋已扔时,莎拉十分生气。出人意料的是,她很快便压制住了伤心,没有继续责怪亚宝。她这样做虽然无法发泄自己的郁郁之情,却从亚宝那里分享了穿新鞋的喜悦。她用自己的失去为亚宝架起了幸福的保护伞。

  为了帮家里缓解贫困的现状,阿里和莎拉的父亲利用休息日来到城市里做园丁。尽管他需要面对城里人冷蔑的目光、肆意的呼喊,甚至看门狗的狂吠,但是他始终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有了这笔钱,他便可以帮助妻子和孩子实现他们的小愿望。影片结尾镜头中,父亲自行车后座纸箱中露出的两双新鞋,让观众们感到欣慰,看到了希望。他用自己的争取为儿女架起了幸福的保护伞。

  无论阿里和莎拉如何期盼奇迹,现实始终只给了他们一双小鞋子。比赛结束后的阿里回到家中,面对妹妹的询问不知如何开口。他把脚放到了池塘里,殷红的血扩散开,小鱼们都围了过来不断亲吻。在这个充满失望、无助和沮丧的现实中,每个人都在为别人支撑着幸福。无需言语,只需关爱,人们便可以始终奔跑在那幸福的天堂。

  小鞋子影评(三)

  导演以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伊朗男孩阿里,因不慎弄丢了妹妹拿去修补的鞋子而努力想要为妹妹带回一双新鞋的故事。这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来完成的故事。也许只有以孩童的视角,《小鞋子》才能凭借其质朴的影响,纯真的表现力来叩开人们对人生的另一番思考。观看《小鞋子》的过程,就如同品一茗清茶。茶本身淡淡的苦涩始终缠绕与舌齿,但回味后的甘甜令人更加留恋和印象深刻。

  《小鞋子》中有两条重要的线索,小鞋子和奔跑。

  影片开场导演便用了长达1:45秒的固定长镜头,来表现修鞋老人手握着针线修补着一只破旧的粉色小鞋子。这个镜头几乎像纪录片似的忠实的记录了修补小鞋子的全过程,没有任何的背景音乐渲染,只有吵杂市场的生活原声。导演在这里大胆的在电影的开头设置了这段冗长的长镜头,强迫我们去观察这只旧了的、粉色的小鞋子,让我们在脑海里对这只鞋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以此为线索引导我们进入剧种的规定情境,使得我们产生好奇心理,期待和猜测着将要发生的故事。

  影片里有许多奔跑的画面,这些奔跑交织着不同的心情和含义。只有小孩子才能为了向父母隐瞒丢鞋的事,而日复一日的奔跑到僻静的小巷里交换着球鞋和拖鞋。那两双不停奔跑着的脚,焦急的神情,重重的喘息声。兄妹俩在以自己的方式分担着家庭的不容易。当妹妹泄气的说不想再穿哥哥的球鞋,要告诉爸爸真相时,阿里大人般的说:“我以为你明白,我不介意被揍一顿,但爸爸只能借钱才能给你买一双新鞋。”被迫迅速成长的阿里和莎拉学会理解父母的艰辛,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正确地、积极地面对困难的处境,尽己所能体贴父母、分担艰辛。阿里为了赢得季军的奖品――一双球鞋,去参加长跑比赛。在阿里奋力奔跑的画面里,电影插入了妹妹莎拉在街道上奔跑的镜头,这一组画面的组接,为两个不同时空的奔跑赋予了新的意义,使我们可以感受到阿里要为妹妹赢得小鞋子的信念。即使被人拽到,即使被人不断超越,他也不曾放弃拼搏。这兄妹俩的深厚情谊随着他们的奔跑,带动着电影的跌宕起伏。

  伊朗这个被黑色面纱遮掩住的神秘国家,穆斯林的人文情怀在伊朗电影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通过孩童的成长故事为切口,虽然非常窄,但是他们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道德情怀和真正的对于生活的隐忍姿态,这的确是没有宗教之根的国家所不能望其顶背的。所以贯穿《小鞋子》的就是其鲜明的宗教大爱情怀。阿里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坚持上学,是对学习的热爱;阿里父亲责备阿里不帮生病的妈妈干活,是丈夫对妻子的爱;老师说服主任留下阿里,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妈妈让阿里送汤给弱残的老年夫妇,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路人不记报酬的为莎拉捡回掉进水沟的鞋子,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无私的爱;更有阿里和莎拉对家庭的热爱。

  还有最后一个镜头表现出含蓄又温暖的氛围:阿里将红肿的双脚轻轻地浸在鱼池里,水光明亮而温暖,红色的鱼群缓缓的在阿里脚边散开,啄啄他,碰碰他,好似在安抚着阿里失落的心。而同一时间的另一个地方,爸爸已经为莎拉买了一双新鞋。导演把希望诏示给了观众,把失望暂时留给了阿里。

  生活不容易,我们更愿意从细微的快乐里看到希望。导演没有凌驾于主人公之上,而是以与小孩平视的角度,让我们在心酸中体味幸福和快乐。赋予人性的希望和理解将是导演作品里最根本的表达,一小孩的视角,总会以比较温暖的方式来接触我们的内心。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