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眼观后感
天空之眼观后感(一)
《天空之眼》讲述的是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政府通过无人机侦查手段事先了解到了恐怖分子的详细行动。预先估算出这次的恐怖行动将会造成百来人的伤亡。所以,决定对该目标区域采取空中导弹打击。正要采取攻击行动时,无人机传来的影像中发现被攻击建筑的围墙外有一个卖饼的小女孩。如果直接采取导弹打击的话可能殃及到她。该故事对应着一个经典的道德悖论“有轨电车问题”:你是否会把即将撞死五个人的电车转向只会撞死一个人的轨道上。
要面对一个上一秒还在你眼前玩耍的活泼小女孩,下一秒却死在你的手里的残酷现实。在心灵上的震撼远比一百个无名氏死在新闻里大的多。所以这个道德悖论的矛盾不在于选出客观上最好的答案,而在于即使有了最好的答案我们处于感性也不一定选择它。
该片最大的优点是在于通过细节把电影中的每个人物表现的非常立体。每个人物既是不同理念的象征,又都是同样有血有肉的人。除了直接描述“战场”上每个人的紧张表现。导演更着力刻画他们平常的生活状态。
该片最震撼我的两个镜头是:肯尼亚当地探员被要求去买光小女孩所有的饼。但在交易过程中不幸被巡逻的恐怖组织成员发现身份。一路狂奔,死里逃生后的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托人去继续拯救小女孩。
还有就是小女孩被导弹冲击波抛出去后,血淋淋的趴在灼热的焦土上。无人机上的镜头从小女孩的身上一晃而过,而后逐一搜索恐怖组织头目的尸体。不幸的是在第一次打击中,并没有杀死恐怖组织主要头目,军方决定再次进行攻击。在飞弹从万米高空飞来的时间里。恰巧,小女孩的父母听到爆炸声后,第一时间冲过来找她。将周身血液已经被烤干的女儿拥在怀里。哭喊着向周围求救。在这时,第二颗导弹如期而至。父母下意识的为怀里的女儿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第二波冲击波带来的伤害。当导弹余波过去后。一辆车经过他们身边,车上架有机关枪。显然,这群人也是恐怖组织的一员,这个时候正要去解救自己的头目。小女孩的父母在尘土里微眯着眼向他们求救到。那群人二话不说将车上的机关枪拆卸下来。将小女孩一家人运往最近的医院。
影片中,那些高层人物一味的将脚下的皮球踢来踢去,看似绝对理性的,其实不然。他们这么做也确实让生命在这期间得到了片刻的喘息,仅此而已。恰恰是这部影片中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道德悖论中最理想的答案。
我所讲的内容并不是该片所有精彩内容的全部。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是肺活量不够。大半的时间都是屏息凝神的。生怕自己发出的噪音惊动了片中的恐怖组织。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个安静的夜晚欣赏一下。
汽车三厂油漆车间 张洁
天空之眼观后感(二)
易子琛
《天空之眼》是最近上映的一部反战题材的战争剧情片。影片讲述了凯瑟琳上校奉命领导抓捕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境内的恐怖组织头目,官员们通过“天空之眼”无人机侦查他们的一举一动。本来简单的抓捕行动却突然变得异常棘手,因为在恐怖组织窝点内发现了大量自杀式袭击的炸弹。凯瑟琳上校当机立断,命令无人机驾驶员发射导弹摧毁窝点,就在这时,一位9岁的小女孩走入了射杀范围之内……
本片评分和口碑均较高,其成功之处却并不在于华丽的特效或强大演员阵容。就电影拍摄而言,本片剧情紧凑,悬念迭出,狭小的空间和昏暗的背景更是将令人窒息的压抑与紧张感营造到极致,而和现实世界几乎一致的时间线更是使人如临其境。影片中对比手法也运用娴熟。内罗毕内沙尘漫天,战车在街上呼啸而过,处处笼罩着战争与恐怖的阴云,而小女孩独自在屋内玩着呼啦圈,开心又自由,小屋就仿佛沙漠中的一池清水,带给了地球另一边侦查员慰藉,也守住了这一方净土的和平安宁。
但本片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主题,对战争与道德人性的思考。这就不得不说剧情奠基――伦理学中的“电车难题”。如果一辆电车刹车失灵,而你是驾驶员,在前方轨道上有5位不知情且来不及逃脱的工人,而岔路口另一条轨道上有1名同样情况的工人。试问:你会选择什么都不做任列车冲向5人,还是改道冲向那1人?
这本就是道无解的难题,而本片将它具象化的体现了出来。(www.huamate.com)若不袭击,恐怖分子制造的自杀式袭击会造成约80人死亡;若空袭,则小女孩的牺牲在所难免。围绕这个难题,影片详细地展开了讨论,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各色人物:英明果断的女上校,优柔寡断的外交官,不动声色两边调和的双面将军,紧要关头坚持己见的驾驶员,善良却又过于固执的女政要,机智勇敢富有人情味的潜伏特工,以及牵扯到的法律顾问,国务卿甚至首相内阁。错综复杂中更见人情。
其中是否投弹的讨论是本片的重点。人们将一次军事行动从政治、军事、外交、道德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群像式手法(如老舍的《茶馆》就用到过)和上帝视角(即人们都通过无人机视频观察小女孩,坐在房间里的官员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决定了小女孩的生死)极大增强了感染力。人们对这次行动附带损伤的责任推诿也充满了讽刺揶揄的元素,随之引出的又是一个话题的讨论:若发动空袭,那么“向有国投弹,炸毁建筑还造成一平民孩童死亡”的担子就很可能由政府官员来扛;若不空袭,恐怖分子制造了袭击,那么责任在他们,我们在道义上取得了胜利。电车难题也是如此,毕竟舆论力量之强大我们清楚,这个问题也因此变得更加棘手。其中还有一处细节,若投弹后小女孩死亡率能降至50%以下,官员们便同意执行。顶着巨大心理压力的评估员找出了最佳投弹点,但未经电脑实际计算,只是估测死亡率在45%。凯瑟琳上校迫于无奈,硬着头皮汇报并写入了报告中。看到此种作弊欺骗行为我异常心塞,但无论如何她是无奈才做出此举,相信她的内心也在滴血,我们是永远无法理解她身为军官所承担的重任。同样压力山大的是驾驶员,从来都执行侦察任务的他第一次执行攻击任务就掌握了一位平民女孩的生命。他明白自己无法承担生命的重量,尽一切所能为她争取时间。但造化弄人,仅仅晚了一步,一个鲜活年轻的生命就被烈火无情吞噬了。
影片讲述了一个悲剧,关于人性的悲剧。没有人愿意看到小女孩的牺牲,但这却是必然的结局。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生命的价值能用数量来衡量吗?经典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垂直极限》中都讲到了“以多换少”的例子。也许许多人认为这划不来,但其实生命的价值意义决不能从物质数量上来计算。人生在世,追求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能触及人性深处灵魂的寄托。生命时光短暂,精神却能够永世长存,这才是人们所应追求的修养与品德的提升,所谓的“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而这并不表示以多换少一定值得,一如本片内容。片中人们面临的是战争面前关于生命的抉择,然而这架人性与道德的天平始终是无法平衡的,更何况在战争面前,任何牺牲都显得如蝼蚁般微不足道。人人平等的民主观念也好,舍小为大的集体主义也好,其基础都是社会的和谐安宁。战争面前,第一个倒下的是真理――这是电影开篇引用的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的一句名言。战争中受伤害的只有真理和人类自己,从没有过胜利者,胜利之花都是经过了血雨腥风的浸染的洗礼。结尾将军的一番话道出了电影主题:永远不要对士兵说他不知道战争的代价。如果你见过战争的残酷,你就会明白生命的意义。
关于人性道德的难题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当我们真正认清了战争与和平,才能真正领会生命的真谛。
《天空之眼》观后感(三)
先来大概介绍一下剧情,简单来说,就是无人机作战,然后牵扯到了一下人性,道义,这些比较深层次的东西。
看这个电影,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他是我男神的遗作。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介绍后,毫不犹豫就点开了。剧情总的来说比较平淡,可是,就是这种平淡,才把一些问题反应的更加深刻。
电影的主线是利用无人机的协助,捉捕通缉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变成了击杀这样一个故事。电影里,我认为的,还有两条副线,一条是,艾伦饰演的将军去给小孩子买玩偶;另一条副线是,一个很喜欢转呼啦圈的小姑娘,会很乖的帮母亲卖馕饼,而恰恰她也是整个故事的关键。
两个无人机操作者,在监视通缉犯的活动时,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在院子里无忧无虑的转着呼啦圈。那个时候,我看到他们脸上的神情开始变得柔和,目光也变的温柔。这个女孩子很像在慌乱躁动的社会里,一抹安静的阳光。我注意到,在她卖饼的时候,看到青年党对一个稍稍露出手腕的女人进行驱赶的时候,眼底露出的不解。在卖完馕饼回家之后,她转起了父亲前不久帮她修好的呼啦圈,却遭到了阻止。在那人走后,她小心翼翼的问父亲,是否能在他面前玩。父亲说,当然。那一瞬间,她又变成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笑容又回到了脸上。也许,她不知道,为什么露手腕,要被人驱赶;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他人面前不能玩呼啦圈,其实,我也不知道。或许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吧。我同样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在他人敲门时,父亲要把小女孩子的作业藏起来。
指挥作战的鲍威尔上校,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但是,不知道能不能简单的认为她冷血,或是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又或者是,她是极为看重任务完成的一个人。电影中,内阁成员安吉拉,与她正好形成一组对比。相比任务的完成,似乎更加重视他人的生命。
我说似乎,是因为,首先她对于对通缉犯的击杀表现出了不满,再次是在女孩的性命遭到威胁的时候,她果断选择了站出来。相比未来会造成的危害来看,她更加在意减少目前所能预见的危害。在另一个内阁成员提出,如果让小女孩避免死亡,将身装炸弹的恐怖分子放到街上,可能造成80多人死亡的事实时,她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另一内阁大臣指出,如果少了80条人命,从道义上说,是恐怖分子过不去,而如果为了追捕通缉犯,而造成小女孩的死亡,则是他们的错。在这个时候,各国外交大臣,甚至首相明确表示要将死亡率降到最低。所有人,都在祈求小女孩的离去。
鲍威尔上校为了让击杀方案成功,将伤害测算故意报低。最终让方案通过。这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小女孩的死亡。她或多或少露出了犹豫。可是,我看到的更多的却是为了让任务完成的决绝。很多人对小女孩的出现,露出了犹豫和不忍。但是,倘若无法成功击杀通缉犯,那么这个责任,又该由谁去担待。之后,若造成了更多的伤害又该由谁承担。这是一场对于人性的考验。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我的身边,我不知道,如果我处在那个时刻,我会怎么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
如果从道义上赢了,也许会牺牲更多的人;如果牺牲一个人,却可以避免接下来也许要发生的恐怖事件。你会怎么选择?
在一颗狱火导弹没有造成通缉犯的死亡时,便被要求发射第二颗。你会看到,受到炸弹攻击的女孩子,手指在动,她还活着。接下来,在另一颗导弹降落的那50秒里。女孩子的父母跑到她的身边,用身体护住了自己的女儿。
之后,在一切结束之后,在确定了嫌疑犯死亡之后。从无人机传来的影像里,他们看到,女孩的父母,抱起了女孩。向着朝他们开来的青年党人的车,不断的祈求。而被认作是邪恶的青年党人,果断的卸下了车上的炮台,让他们一家三口上了车。眼底透出的是深深的同情和不忍。
在第一颗导弹发射前,检查设备的那段时间里。无人机驾驶者在刻意的减缓检查各个设备的时间。最后眼底泪光闪现,犹豫的按下了导弹发射的按钮。那段时间里,是对于女孩最后的给予。
本森中将,也就是艾伦,在作战前发现自己买错了娃娃,让人帮他重买。在一切结束后,当他结果那个被换过来的娃娃时,我没有看到他的神情。可我看到了他一瞬间的犹豫。也许,那个瞬间,他想到了那个因为作战而不得不牺牲的女孩子了吧。
影片最后有一段话,“我是见证过,五个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的后果,最终只能是尸横遍野。你们今天喝着咖啡,吃着饼干,看见的是很恐怖,而这些人可能会做的事则更加恐怖。永远别对士兵说,他不清楚战争的代价。”这是艾伦最后说的一段话。也许是解释了,他们不得不执行这个任务的原因。可是,却无法让那些为此事而伤心的人释怀吧。
影片以小姑娘转呼啦圈作结。
阳光下,天真的脸。无邪的表情,一心只专注于呼啦圈上的姑娘。让人不禁去想,如果说,没有这个指令,如果再多给她一些时间,会不会结局就有不同。
另外要说的是,其中出现的三个外交官,态度各为不同。
第一位,对于要求击杀通缉犯这件事,推给了美国外交大臣决定。再度联系他时,让他决定是否为了完成击杀任务而牺牲小女孩,他再次推给了总统。
第二位,美国男性外交官,在对于击杀上做决定的时候,表现出了让人难以相信的果断。决策完,又继续回去与中国人打起了乒乓球。看着相当随意。
第三位,美国女外交官,在对于击杀通缉犯这件事上,也表现出来决绝。甚至,丝毫不在意女孩子的生死,只要求任务完成。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三个人。
道义,人性,责任。
这三个词牵扯到一起的时候,就好像特别纠结。总感觉,这三个词要同时满足太难了。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是这样。又或者不是。
我只知道,他们选择了牺牲一个无辜的女孩子,去避免可能造成的所谓的更大的伤害。
很难抉择。
不管写到哪,不管写多久,我都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