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问西东》有感:真实的诠释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4-24 11:17:08 阅读:

  真实的诠释

  ――观《无问西东》有感

  唐山一中 王卫国

  上周,和女儿一起在威丽斯影城看了《无问西东》这部影片,之后这几天一旦有空,我们就讨论对影片的观感,都感觉对“真实”有了新的理解。哪究竟什么是真实?

  真实,在辞海中释为:跟客观事实相吻合;不假。可我们看了这部影片后,感到该词内涵的多元与丰富,和大家分享一下。

  真实≠踏实

  影片中作为两个故事连接者(1923与1938),吴岭澜求学期间起初认为“踏实=真实”,直到得到梅贻琦指点,以及泰戈尔演讲时的启发,才得真实之真意。

  他们师生之对话――

  梅:如此天资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

  吴: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梅: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梅: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演讲的主题是“对自己的真诚”。这次演讲,促成了吴岭澜心态的最终转变,转学文科,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继而,与抗战时给沈光耀上课,在炮火连天中,讲授“真实”,埋下伏笔。

  通过吴岭澜的思考求索,由实科的从众踏实,到经大师点拨,跟随内心依从所长,体会到“真实即为心之所向”而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感受麻木的踏实,而丧失了真实”;恰好,刚刚读到作家校长张丽君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常有人问她究竟为什么写作?也曾有记者好奇:你工作那么忙,却一直笔耕不辍,你的动力何在?她笑答:为了得到奖赏呀。对方追问:哪个奖项?她说:自心设的奖项啊!在她看来,写作本身,就是在领受着一种别样的“奖赏”了。心会和“写作”一起走,永远不分手。这可能就是真实的内涵,真实源自内心的需求、内心的驱动、内心的向往。吴岭澜的解读:真实=初心,无问东西,只问初心,只问自由。

  梅贻琦、泰戈尔等大师对真实的解读开悟了吴岭澜,吴岭澜等大师又在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艰苦的岁月中,“静坐听雨”、“跑警报”、“雨中跑步”等等所表现出来的风骨、从容与执着,这些又开悟了沈光耀,使他们这些年轻人又依从内心,投笔从戎。他的英勇的真实源自:“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并且,他经常开着飞机,去给饱受战乱折磨的村民们空投补给,被贫苦的孩子誉为“晃晃叔叔”;1943年,在一次与日军的对抗中,敌我力量悬殊过大,我军伤亡惨重。沈光耀在击落了一架日军飞机后,撞向敌军战舰。他的同情、他的无畏,正好诠释了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What I Have Lived For)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他的“真实”对苦难的同情;他的真实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畏。沈光耀的解读为:真实=盛放,无问东西,只问盛放,只问勇敢。

  真实≠亲见

  影片通过晃晃叔叔空投食物时,在疯抢食物的孩子中有陈鹏,他后来考入清华,与李想、王敏佳三人是中学同学,通过陈鹏又把抗战时西南联大的故事与文革那个特殊年代联结起来。在陈鹏大学毕业,想留下了照顾王敏佳,去医院找她时,恰好看到李想正在攥着王敏佳的胳膊,其实,是李想要去支边,老同学在教他针灸;可就在这时,此景恰被兴冲冲要向王敏佳表达爱意的陈鹏看到。陈鹏很伤感,以为她们“恋爱”了,不问清楚,就回去毅然同意去了九所进行核试验。这里,他的亲见并不等于真实。后来,王敏佳被师母诬告,不明真相的狂热的一群人,又以为真实就是所听。这里也给了我们对真实的理解:有时即使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也未必“真实”。原因是:我们目力所及,有时不能看到过去,不能看清未来,只是看到一个窄窄的现实的片段,由片段自我感性的推断,就有可能有失偏颇,就可能远离“真实”;我们耳力有限,既不能听到前言,也无法听清来语,我们只是由听到的片言只语来做自我的推断,就有可能是断章取义,就有可能离“真实”较远。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终觉浅,欲知真实需“理性研判”,需左顾右盼、瞻前顾后,需链接好过去、现在和未来。

  陈鹏得知敏佳被批斗的消息从第九研究所跑回来,正好看到血肉模糊的王敏佳,他以为王敏佳去世了,在大雨滂沱中为她掘墓。谁知王敏佳在雨中突然醒了过来,两个人在雨中又哭又笑着相拥;陈鹏伪造了王敏佳的墓,带着她回到自己长大的村庄。并且,对处于低谷的敏佳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还有,后来陈鹏为她寄来的雪花膏、银杏叶等等。这些激活了她生活的勇气,点燃了她前行的火把。真切地感动,源于真心的呵护。如影片中的主题曲唱到:

  愿心之自由 共天地俊秀

  有情有梦

  是谁用 带露的草叶医治我

  愿共我 顶风暴泥泞中跋涉

  是谁说 经过的路都是必需

  磨难尽收获

  ……

  这时的真实,即是陈鹏与敏佳间的爱恋,她们之间,听从内心,挚爱彼此。陈鹏与敏佳的解读:真实=深情,无问东西,只问深情,只问相守。

  影片通过李想对“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理解,在边疆遇到大风雪时,救下了陈果果的父母,使之得到了灵魂的救赎,也把过去与现在的故事做了链接。到了现实社会面对商界的尔虞我诈,现实生活的光怪陆离,张果果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善助。正如张果果所言:世俗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陈国果的解读:真实=诚爱,无问西东,只问真诚,只求澄澈。

  此外,在影片片尾长达7分钟的“彩蛋”中,诸多历史名人与国学大师悉数亮相,共同诠释了什么是“中国风骨”。也印证了,清华之大,源自“大师”辈出;清华学子之优,源自大师之教诲。人的一生中遇到一位大师是一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有大师执教是这所学校的荣光,一个民族有源源不断的大师涌现,这个民族将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为师者,一定要努力把自己“淬砺”成大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能至,则是生之幸、校之兴、国之光。

  影片以民国至今截取的四代青春故事作为主线,通过倒叙、插叙等手法把四个故事有机的联结起来,穿插讲述了四代清华学子追寻真实自我的过程,包含他们对所处时代青春记忆的审视和凝望。观后,使我对真实的内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大师”有了更执着的追求,在通向未来的途中:要真实相伴,青春不老,芳华永驻,初心不改,立德立言,无问东西。

  2018年2月3日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