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故居三味书屋有感
参观鲁迅故居三味书屋有感
葛运臣
十多年前曾到绍兴参观过鲁迅故居,日前有机会随子女自驾来绍兴再次参观鲁迅故居,重点对三味书屋做了一番探究。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过通往河南岸的石拱桥,便是著名的"三味书屋".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家塾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即为其中之一。三味书屋,原称"三余书屋",由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之祖父寿峰岚定名(匾额为当时的书法家梁同书题写),"三余"即三国时董遇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努力学习。宋人苏轼对董遇的"三余"甚为赞赏,曾作诗抒发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此生有味在三余".据此,寿峰岚后来又把"三余"改成"三味".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处为当年鲁迅先生读书之处,并被认为是全城最为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有几间古朴典雅的建筑组成,一砖一瓦,一椽一檩,尽显江南故居之风韵。正门一间房内正堂悬挂一幅梅花古画,盈头之上有"三味书屋"匾额,从房内布局来看,便知是塾师先生备课批改作业之地。另一侧房正堂盈眉"三余书屋"四字,七八张颜色已经褪为灰褐色的旧桌椅整齐的摆放在房内,此处乃学子们习文读书之处无疑。
参观三味书屋后,我有感而慨。旧时人们靠三余时节读书,可能是因为农忙的缘故吧,但三余到三味的变更,证明了人们当时的耕读之风由以前的时节之余到习之有味的改变。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往今来,绍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实乃人杰地灵之地,这应当得力于当时耕读之风昌盛。不过现在说来,那种从严治学,孜孜不倦的尚学之道,不正是我们需要借鉴和倡导的吗? 观其屋,再想其人,鲁迅先生生逢国势剧变时期,饱尝世态炎凉和丧权辱国之状,身经离乱,路途多变,面对明枪和暗箭不屈屹立,英勇反击,在坚守中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在敌人所加的伤痛围困中挣扎,在无路可走之中坚持战斗,用血踏出一条路来,这是怎样的勇气。他是深刻之人,于是无往而不深刻,对人对事对景,都能直透内心,挖出他的深意来,于事态、文学、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问题的解析无不鞭辟入里。他以医学、文艺来疗救人们从肉体到精神的病苦,对外物的掘,向自我剖析,不放过世间任何的丑陋和黑暗,对这个国家、民族始终保有忧切之心。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