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据悉,本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专业公司及政府部门,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专业优势: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当今国内外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本专业以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高分子材料包括化学纤维、塑料、橡胶、精细高分子化学品等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能力,能够从事高分子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具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成为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品成型加工、成型设备和模具设计与制造及高分子新材料研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外,还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外语、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基本理论、天然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以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等课程,并亲手完成一些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工艺设计及其性能分析测试实验。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专业公司及政府部门,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就业前景:
二十一世纪是材料、信息、能源的时代,高分子材料已向着尖端领域发展,新的特殊性能高分子功能材料不断出现,前景十分的广阔。市场对高分子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无论在日常化工,还是在高精尖端科技,高分子人才都备受欢迎,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社会需求一直处于化学、材料类其它专业的前列。随着国际国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型的材料是产业发展的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高分子材料人才可以在绝大多数工业领域取得发展。
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
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社会发展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表现为:研究型、工程技术型、职业型。为此2001年,教育部调整、组建了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置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强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拓宽专业,打好基础,理工结合。对工科学校而言也强调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1、我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变化
我国高分子类专业设置始于1953年,是从化学和化工类专业中形成和分离出来的。理科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始建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工科的塑料工学教研室则建于成都工学院(今四川大学)化工系。最早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的。而北京化工大学是在全国最早建立学科内容全面的“高分子系”的院校。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校中陆续设置的高分子类专业是: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工、塑料工学(塑料工程)、橡塑工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等三级学科专业。
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将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工科类专业统一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将理科类的高分子专业并入材料化学专业或化学专业;将高分子化工专业并入化学工程专业。使高分子材料类专业的办学口径拓宽到二级学科。就学科内涵而言,高分子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制备、加工与应用、性能表征与方法,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大基本要素,是相互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2、我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布及就业
到2009年,全国共有142所院校(所)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招生。专业设置院校数按主管部门分类统计为:教育部17所,省属117所,国防科委5所,科学院1所,侨办1所,民族事委1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招生布点除青海、西藏、内蒙、云南没有外,在全国其他28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按招生院校所在省份统计有:江苏16所,山东12所,湖北11所,辽宁10所,河北9所,北京市8所,浙江7所;安徽7所,陕西7所,湖南7所,黑龙江6所,江西6所,.上海5所,广东5所,河南5所,吉林4所,四川3所,山西3所,福建2所,新疆1所,广西2所,宁夏1所,重庆1所,贵州1所,海南l所,甘肃l所,天津1所。附表1是按年度设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院校数。从表中可见全国开设本专业的高等院校呈现高速的发展壮大中,特别是地方院校增长尤其明显,说明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急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该专业毕业生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从事材料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按工作性质可分为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这随着材料事业的发展有所不同。在七八十年代,有些学校,例如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主要培养从事硅酸盐材料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了有关工厂,对加强生产单位的技术力量,提高技术人员素质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天津市和与外省市交换培养的学生所在地材料生产厂技术力量趋于饱和,这方面人才需求量有了变化,现在在建筑行业从事材料应用、检测及材料管理工作的只占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