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柴静读后感范文
看见柴静读后感
读一本书,感受一种生活。每个人都是自己最真实的存在,我们感受自己生活的同时,注定与他人的生活无缘。就像整天数理化的我,注定与新闻人的生活无缘一样。《看见》这本书是柴静作为新闻人最真实的生活,我读这本书,感受着新闻人柴静的生活,看着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我也跟随着她去认识我自己。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柴静初入中央电视台的生活是艰苦的,领导的不认同,同事的讥讽让柴静的生活寸步难行。为了一个片子,她要整夜忙碌;为了一句结束语,她要改了又改。她有抱怨,但好在她没有放弃。她很幸运可以遇到陈虻、白岩松这样的贵人。她很幸运可以亲临新疆地震现场,感受新闻人该有的性情。她意识到新闻的核心是真实。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她要直面这种真实,不能在镜头前做理想主义者,了解人们对新闻的欲望,虚伪的采访只能称之为表演,而不能称之为新闻。随着柴静认识自己,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天降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要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要更不怕吃苦,用心努力,用心靠近。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2003年,非典的一年。上小学的我并没有很恐惧,只是知道每天要量体温,甚至因为多放一些假而莫名的开心。也许是年龄太小,也许是沈阳的疫情没有北京严重。对于‘生命’我并没有特殊的理解。柴静的这章文字给了我很多震撼。她写道:“在医院里住着很多绝望的病人,他们脸上没有表情,一片空白”。“整个病区里只有三个病人,没有医生,没有护士,没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声,没有仪器转动的声音,没有金属托盘在什么地方叮当作响,这个病区没有任何声音”。如此安静的气氛,我莫名的感到恐惧,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孤单躺在床上处于一种害怕到不害怕的地步,绝望到没有任何思想的地步。面对生命,我产生了敬畏之情。面对生命,我产生了珍惜之心。同时,我打心底里对柴静这样走在前线记者们的勇敢表示敬佩。
双城的创伤
一周之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吸毒的方式自杀。是邪教?在获救孩子的沉默中没人知道真正的原因,而新闻处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告诉大众的原因就只有聚会流言,我们不知道这个聚会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情感冲突。孩子心中最纯真的爱情与友情以及她们强大的自尊,最终导致了此次519事件。爱情,让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让他们做出不可预知的事情。友情,让他们深记519,让他们相约用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自尊,让苗苗放弃生命。就像柴静所说的双城事件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许他们的内心太过纯洁,也许他们认为死亡之后会去一个很美好的世界,也许他们后悔自己的行为。即便我们都从十二三岁走过,但只有身处那个年龄才能够真实的体会到,一旦走过,那种感觉变被忘记。总之,祝福获救的孩子可以走出阴霾,开始新的生活。
是对峙,不是对抗
对峙不就是对抗的意思吗?看到这个标题我就很迷糊。百度一下结果是:对抗包含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打击,对峙仅是相对而立,对峙上升一层即为对抗。这个解释似乎太过高深,起初的我并没有理解。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我发现,对峙是对新闻人的要求,对抗只是一种采访,持续坚持立场的采访。很多人认为善良的柴静做不来对抗性的采访,柴静并不认同,为了采访农村征地问题,她读了所有法律条款;为了采访,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她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没错,善良可以使一个人的性情更加完整,善良可以将对抗做成对峙,善良的人可以收获很多,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融于水中
戒毒所在我看来是生命重新开始的地方,可是柴静完全颠覆了我天真的想法,社会上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我们所看到的也并不是完全真实。阿文,被送去卖淫的戒毒女,她说:“你戒毒所是要挽救人,还是毁灭人?”她吸毒,她偷东西,但我却不能对她产生一丝恨意,也许只因为她是人,她受侮辱,做恶梦,受了她本不该受的罪。我可怜她,同情她,更讨厌这个名不副实的戒毒所。谢洪武,蒙冤被关在监狱里二十八年,柴静问所长为什么不关心他,他说,没那个精力,他管一摊子事,管他们有吃有喝,不冻死饿死,没那么高境界。我在想关心一个‘冤’犯只有境界高者才能做到吗?在28年里,面对黑暗,被人敲掉了双膝,他是多么的疼。没人交谈的28个春秋,他是何等的孤独,这些情况不足以引起所长关心吗?如此境界都没有,何以被人尊称为所长?同性恋,这个引人注目的字眼,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的的确确厌恶这些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伦理,认为他们做的事情很是恶心。但读过这篇文章我的观点有一点转变,同性恋人承受着我们料想不到的痛苦,他们渴望爱情,自由,他们梦想有能够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奢侈,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极度痛苦,他们萌生自杀的念头。同为人,他们只因为基因的缘故。就要承受这么多痛苦,生活本无羞耻,没有一个制度可以海纳五光十色的生存状态,而我能做的就只有,不去讥讽他们,不去嘲笑他们,用一颗平和善良之心对待他们。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身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沉默在尖叫
这一章是柴静在女子监狱进行的采访,讲述的是一些忍受不了丈夫的家庭暴力而亲手杀夫的女人的故事。读这些女人的故事,我充满吃惊,不解,失望,可怜,同情。无数种情绪充满全身,久久难以平复。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这么多的阴暗,也想不出是何等的家暴,让女人选择‘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她曾经最爱的人的生命,“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更是颠覆了我的内心,他认为对于家庭,成功是唯一的标准,真正的爱是带来巨大的成功。为了英语事业的成功,他可以与不爱的人Kim结婚,他做出了家暴。当女人们咬着内心的善,当女人血红的眼睛睁开,包里瞬间迸发。于是,男人死了,女人,失去自由,面对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我真的希望可以有一种制度来避免这极端的不幸。
山西,山西
柴静的故乡在山西临汾。小时候的她愿意仰望天空,即便天空一无所有,还能给她安慰。长大后她来到山西采访,那时的天好像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然而政府对于焦化,始终是冷静的,为了山西的发展,他们选择了牺牲环境。柴静一心想为山西办点事,她的心中始终存有一丝情感,这就是最真实的事情,最真实的柴静。山西的柴静经历错误,如今获得成长,那么山西呢?同样有错误的城市,你是否可以有完美的结果?柴静期待着,你我也期待着。
我只是讨厌屈服
讨厌屈服。我想每个人都讨厌屈服于别人,但对于社会公认的事实,对于条令法律,讨厌屈服,坚持自己的人却少之又少,陈法庆讨厌屈服,敢于与政府打官司;郝劲松讨厌屈服,敢于与地铁工公司打官司;马丁・路德・金讨厌屈服,敢于领导民权运动。我发现我的讨厌屈服或许不够勇敢真实。柴静说:“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最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厉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法理,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这也许就是高中物理老师所说的大心量吧!放大心量,不容易的事情,而我也一直在尝试。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两会的存在,是因为有人相信它能改善民生。通过尝试,柴静换了个方式做两会。从小区说起,将两会回归生活,在报道两会期间,柴静亲眼见证很多记者的花架子采访。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柴静做她认为该做的事,也许没人认同,但这事跟别人没关系,只看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自己的期望。想想现在,我有很多想法,但多半没有实行,看到柴静做两会采访,她的不妥协,有原则,敢尝试都是我所向往的,我想我该做些改变了。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我们常常同情我们眼中的弱智,记者也常常情绪化,不知不觉便脱离了真相。土地买卖事件的陈坤志并不是完全的恶,所谓的受害者同样也不是完全的善。在这件事中没有人是正义的。柴静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不能轻易对任何事物发表评论,做调查的记者很容易戴上“正义”、“良知”、“为民请命”的帽子,但必须要在涕泪交加中寻找真相,将真相展现给大众才是最重要的。或许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好中必有坏,善中必有恶,我不能只看到一面便想当然,对于事物要更多角度观察。其实,我讨厌的人,他的可爱之处还有很多。其实我厌恶的事情,它正改变着我的生活。
只求了解与认识自己
这章讲述的是“虐猫事件”,如果我没有读这篇文章,如果我看到“虐猫”视频,我一定会大声谴责虐猫人,认为她心理变态,毫无道德。但看到她的生活因“虐猫”而无法继续,看到她悲惨的人生遭遇,听她讲述自己内心的苦,听她说她人性恶的同时心中仍存善的事实,我的心情很复杂。当初她做出这样的行为以后就已经错了,既然她都错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跟着她一起错。她攻击动物,而我们攻击了她。攻击的背后是在发泄,发泄当时愤怒的感情。柴静认识到,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就会流淌出来,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我也认识到,不要去苛责他人,自己记住不跟随着做错就可以了。记住,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恶共存,而究竟是善多些还是恶多些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很多人有思维定式,认为事情的发展就应该怎样。就像记者采访地震有意报道好的一样。但年龄不到很难意识到,直到今天柴静才认识到,采访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印证自己已经相好的主题,这个主题不管有多正确,都是一种妨害。如何突破思维定式是我要探寻好久的吧!吴冠中说:“青年不一定新,有遗老还有遗少。真正的新是革新,创造,探索,不被旧的传统拖累,不被原来的权威所压倒。新青年就是不顾一切地,只要是真理,就敢于谈新的东西。”他这句话或许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吧,我是新青年,我要敢于质疑。
事实就是如此
这章讲述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周正龙拿着一张照片声称自己拍到了华南虎,于是林业局的局长坚持认为华南虎的存在不容置疑。当整个事件被宣布为一场骗局时,我们回观整个事件。周正龙的谎言或许出于他对财富、名望的贪婪。而林业局局长的“不容置疑”却是出于“相信”,他相信他的下级,他的下级相信农民出身的周正龙,这一连串的相信背后是他们的工作作风的不严谨、不科学。新闻追求真相,我们每一个公民也追求真相。陈虻曾告诉柴静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知道这次华南虎事件,柴静才明白他的意思―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对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这种宽容是媒体需要的,要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让一个人成为公敌。有些话,只有放到真实的事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就像精彩的大学必不悠闲一样。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四川地震,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电视上都是灾区的报道,捐款活动有很多,我捐了50元,可以说是那个时候我的“大钱”了,之所以卷的毫不吝啬,是因为我真的意识到在自然灾害下,人类的无可奈何,面对灾难,我们不同的人都是一家人。当时柴静对新闻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真实的报道。不需要有记者说很多的话,发表感想。更不需要去揭开他们的伤疤,叙述悲痛。这些真实的镜头,让我的心里很痛。虽然大家都在重建四川,可有太多的地方留有痕迹。这些痕迹会让他们失控,不敢面对。失去孩子的父母会在儿童节的时候想起他们可爱的孩子,失去父母的孩子会在每一次放学回家的时候想起他们曾经带来的那份温暖,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无法逃避,没法超越。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对于奥运,我向来只关注冠军,当然大多数的人也都是如此。柴静的一期《奥运瞬间》让我知道平常才是生活,寻常才是人生哲学。最让我感动的是柴静这些人对新闻的热爱,对自己的热爱。喜欢他们的行动,可以做一期节目,不知道给谁做的节目,但动力满满。《纽约时报》的老编辑Clark对柴静说:“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这句话和我最喜欢的老师告诉我的一样,我听她的话,平和地度过大一,不听其他人的不满,平和地对待生活,把持好自己,回报会撒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要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跟随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陈虻说:“不是说你把采访对象不愿意说的一句话套出来叫牛逼,把他和你都置于风险之中,这不叫力量。要是拿掉你这句话,你还有什么?”他解释:“你的主题要蕴含在结构里,不要蕴含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柴静在采访陈锡文得时候才明白这话的意思,不是她在引导提问,是逻辑在引导她,逻辑自会把链条只只咬合,使任何一环不能拆解,这链条就是结构。(www.huamate.com)这是征地问题带给柴静的认识。而对于我有更深的感受,我经历过一次动迁,亲身体会过动迁给农民带来的灾难。政府用20万买一亩地,变会收益200万,农民即便获得眼前利益,但他们长久的利益是无法维持的。我亲眼见很多动迁户拿着钱“潇洒”,而四年后的今天,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狼狈。自治,本就是一个解缚的过程。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应然。真心希望征地制度可以将自治权还给农民。
无能的力量
这章中的老师卢安克,让我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我的没有创造力早就从幼儿园的学习中注定了?在大学学食品之前,我的愿望一直是当老师,我认为当老师的生活规律,每天面对花朵的心情应该会很好,我认为如此注重学历的社会,老师可以赚到很多钱。但了解了卢安克的教师生活,我发现我教书的心愿是多么不纯洁,我的想法又是多么的世俗。此刻,我再次想到了我挚爱的物理老师,她和我们相处的很好,我们对她的感情是特殊的。卢安克说:“跟他沟通没有用,跟他一起行动有用。创作就是这个道理,一起做某件事情,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我们和物理老师间特殊的情感,也正是一起熬夜,一起过生日,一起去康复中心这很多共同的行为所产生的吧!我想当老师想当可以和同学们融合在一起的老师。“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美丽的语言,践行的诺言。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这章的事件主人公是药家鑫,我在《今日说法》中看到过这个案件。在路一鸣的讲述中我并没有哭,只是惊讶于药家鑫的行为,对张妙的死表示委屈,对药家鑫的死刑表示惋惜。这次在柴静的讲述中,我哭了。我了解了药家鑫的生活经历,我感受着药家人和张家人在失去亲人后那撕心裂肺的痛,我意识到生与死只在一瞬间,无奈慌乱的心可以将一个人的未来熄灭。我开始思考死刑的正确性。张妙的死无法改变,但药家鑫活着,我们却用毒药让他死去,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掉,没等他绽放,没等他枯萎。但是如果法律宽恕药家鑫,这种恶劣的伤害他人,影响社会的事情便会不断上演,国有国法,无法难以治国也。此刻的我是矛盾纠结的,这或许就是法官吴经熊所说的人性吧!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2007年之后,小组里的人慢慢四散。但是日子就是日子,柴静感谢老范、老郝这些人的存在,感谢他们原谅自己的偏激好胜,他们让柴静如此眷恋。而我也有如此眷恋的时光,我的高三,充满忙碌,充满疲惫,但疲惫才是最真实的,感谢我拥有一心为我好的老师同学,感谢一直支持我的父母亲人。“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我不再与世界争辩,如果离去的时刻钟声响起,让我回头看见你的笑脸”。
陈虻不死
电视人陈虻是柴静电视生涯的导师,她原以为陈虻的死意味着导师的不在,其实不然,一个人的死去可以换一种形式生存,最喜欢陈虻的一段话:“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这段话在我看来是陈虻老师教我走大学路,常迷失的自己要开始找寻方向。
这是一本畅销书,起初我认为是柴静的名气使书畅销,知道读完这本书我才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即便我不学新闻。感谢柴静让我体会到另一种生命的可能,我相信读书震撼感动的同时我在成长。
读一本书,感受一种生活。每个人都是自己最真实的存在,我们感受自己生活的同时,注定与他人的生活无缘。就像整天数理化的我,注定与新闻人的生活无缘一样。《看见》这本书是柴静作为新闻人最真实的生活,我读这本书,感受着新闻人柴静的生活,看着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我也跟随着她去认识我自己。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柴静初入中央电视台的生活是艰苦的,领导的不认同,同事的讥讽让柴静的生活寸步难行。为了一个片子,她要整夜忙碌;为了一句结束语,她要改了又改。她有抱怨,但好在她没有放弃。她很幸运可以遇到陈虻、白岩松这样的贵人。她很幸运可以亲临新疆地震现场,感受新闻人该有的性情。她意识到新闻的核心是真实。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她要直面这种真实,不能在镜头前做理想主义者,了解人们对新闻的欲望,虚伪的采访只能称之为表演,而不能称之为新闻。随着柴静认识自己,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天降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要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要更不怕吃苦,用心努力,用心靠近。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2003年,非典的一年。上小学的我并没有很恐惧,只是知道每天要量体温,甚至因为多放一些假而莫名的开心。也许是年龄太小,也许是沈阳的疫情没有北京严重。对于‘生命’我并没有特殊的理解。柴静的这章文字给了我很多震撼。她写道:“在医院里住着很多绝望的病人,他们脸上没有表情,一片空白”。“整个病区里只有三个病人,没有医生,没有护士,没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声,没有仪器转动的声音,没有金属托盘在什么地方叮当作响,这个病区没有任何声音”。如此安静的气氛,我莫名的感到恐惧,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孤单躺在床上处于一种害怕到不害怕的地步,绝望到没有任何思想的地步。面对生命,我产生了敬畏之情。面对生命,我产生了珍惜之心。同时,我打心底里对柴静这样走在前线记者们的勇敢表示敬佩。
双城的创伤
一周之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吸毒的方式自杀。是邪教?在获救孩子的沉默中没人知道真正的原因,而新闻处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告诉大众的原因就只有聚会流言,我们不知道这个聚会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情感冲突。孩子心中最纯真的爱情与友情以及她们强大的自尊,最终导致了此次519事件。爱情,让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让他们做出不可预知的事情。友情,让他们深记519,让他们相约用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自尊,让苗苗放弃生命。就像柴静所说的双城事件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许他们的内心太过纯洁,也许他们认为死亡之后会去一个很美好的世界,也许他们后悔自己的行为。即便我们都从十二三岁走过,但只有身处那个年龄才能够真实的体会到,一旦走过,那种感觉变被忘记。总之,祝福获救的孩子可以走出阴霾,开始新的生活。
是对峙,不是对抗
对峙不就是对抗的意思吗?看到这个标题我就很迷糊。百度一下结果是:对抗包含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打击,对峙仅是相对而立,对峙上升一层即为对抗。这个解释似乎太过高深,起初的我并没有理解。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我发现,对峙是对新闻人的要求,对抗只是一种采访,持续坚持立场的采访。很多人认为善良的柴静做不来对抗性的采访,柴静并不认同,为了采访农村征地问题,她读了所有法律条款;为了采访,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她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没错,善良可以使一个人的性情更加完整,善良可以将对抗做成对峙,善良的人可以收获很多,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融于水中
戒毒所在我看来是生命重新开始的地方,可是柴静完全颠覆了我天真的想法,社会上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我们所看到的也并不是完全真实。阿文,被送去卖淫的戒毒女,她说:“你戒毒所是要挽救人,还是毁灭人?”她吸毒,她偷东西,但我却不能对她产生一丝恨意,也许只因为她是人,她受侮辱,做恶梦,受了她本不该受的罪。我可怜她,同情她,更讨厌这个名不副实的戒毒所。谢洪武,蒙冤被关在监狱里二十八年,柴静问所长为什么不关心他,他说,没那个精力,他管一摊子事,管他们有吃有喝,不冻死饿死,没那么高境界。我在想关心一个‘冤’犯只有境界高者才能做到吗?在28年里,面对黑暗,被人敲掉了双膝,他是多么的疼。没人交谈的28个春秋,他是何等的孤独,这些情况不足以引起所长关心吗?如此境界都没有,何以被人尊称为所长?同性恋,这个引人注目的字眼,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的的确确厌恶这些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伦理,认为他们做的事情很是恶心。但读过这篇文章我的观点有一点转变,同性恋人承受着我们料想不到的痛苦,他们渴望爱情,自由,他们梦想有能够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奢侈,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极度痛苦,他们萌生自杀的念头。同为人,他们只因为基因的缘故。就要承受这么多痛苦,生活本无羞耻,没有一个制度可以海纳五光十色的生存状态,而我能做的就只有,不去讥讽他们,不去嘲笑他们,用一颗平和善良之心对待他们。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身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沉默在尖叫
这一章是柴静在女子监狱进行的采访,讲述的是一些忍受不了丈夫的家庭暴力而亲手杀夫的女人的故事。读这些女人的故事,我充满吃惊,不解,失望,可怜,同情。无数种情绪充满全身,久久难以平复。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这么多的阴暗,也想不出是何等的家暴,让女人选择‘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她曾经最爱的人的生命,“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更是颠覆了我的内心,他认为对于家庭,成功是唯一的标准,真正的爱是带来巨大的成功。为了英语事业的成功,他可以与不爱的人Kim结婚,他做出了家暴。当女人们咬着内心的善,当女人血红的眼睛睁开,包里瞬间迸发。于是,男人死了,女人,失去自由,面对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我真的希望可以有一种制度来避免这极端的不幸。
山西,山西
柴静的故乡在山西临汾。小时候的她愿意仰望天空,即便天空一无所有,还能给她安慰。长大后她来到山西采访,那时的天好像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然而政府对于焦化,始终是冷静的,为了山西的发展,他们选择了牺牲环境。柴静一心想为山西办点事,她的心中始终存有一丝情感,这就是最真实的事情,最真实的柴静。山西的柴静经历错误,如今获得成长,那么山西呢?同样有错误的城市,你是否可以有完美的结果?柴静期待着,你我也期待着。
我只是讨厌屈服
讨厌屈服。我想每个人都讨厌屈服于别人,但对于社会公认的事实,对于条令法律,讨厌屈服,坚持自己的人却少之又少,陈法庆讨厌屈服,敢于与政府打官司;郝劲松讨厌屈服,敢于与地铁工公司打官司;马丁・路德・金讨厌屈服,敢于领导民权运动。我发现我的讨厌屈服或许不够勇敢真实。柴静说:“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最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厉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法理,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这也许就是高中物理老师所说的大心量吧!放大心量,不容易的事情,而我也一直在尝试。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两会的存在,是因为有人相信它能改善民生。通过尝试,柴静换了个方式做两会。从小区说起,将两会回归生活,在报道两会期间,柴静亲眼见证很多记者的花架子采访。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柴静做她认为该做的事,也许没人认同,但这事跟别人没关系,只看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自己的期望。想想现在,我有很多想法,但多半没有实行,看到柴静做两会采访,她的不妥协,有原则,敢尝试都是我所向往的,我想我该做些改变了。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我们常常同情我们眼中的弱智,记者也常常情绪化,不知不觉便脱离了真相。土地买卖事件的陈坤志并不是完全的恶,所谓的受害者同样也不是完全的善。在这件事中没有人是正义的。柴静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不能轻易对任何事物发表评论,做调查的记者很容易戴上“正义”、“良知”、“为民请命”的帽子,但必须要在涕泪交加中寻找真相,将真相展现给大众才是最重要的。或许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好中必有坏,善中必有恶,我不能只看到一面便想当然,对于事物要更多角度观察。其实,我讨厌的人,他的可爱之处还有很多。其实我厌恶的事情,它正改变着我的生活。
只求了解与认识自己
这章讲述的是“虐猫事件”,如果我没有读这篇文章,如果我看到“虐猫”视频,我一定会大声谴责虐猫人,认为她心理变态,毫无道德。但看到她的生活因“虐猫”而无法继续,看到她悲惨的人生遭遇,听她讲述自己内心的苦,听她说她人性恶的同时心中仍存善的事实,我的心情很复杂。当初她做出这样的行为以后就已经错了,既然她都错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跟着她一起错。她攻击动物,而我们攻击了她。攻击的背后是在发泄,发泄当时愤怒的感情。柴静认识到,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就会流淌出来,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我也认识到,不要去苛责他人,自己记住不跟随着做错就可以了。记住,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恶共存,而究竟是善多些还是恶多些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很多人有思维定式,认为事情的发展就应该怎样。就像记者采访地震有意报道好的一样。但年龄不到很难意识到,直到今天柴静才认识到,采访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印证自己已经相好的主题,这个主题不管有多正确,都是一种妨害。如何突破思维定式是我要探寻好久的吧!吴冠中说:“青年不一定新,有遗老还有遗少。真正的新是革新,创造,探索,不被旧的传统拖累,不被原来的权威所压倒。新青年就是不顾一切地,只要是真理,就敢于谈新的东西。”他这句话或许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吧,我是新青年,我要敢于质疑。
事实就是如此
这章讲述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周正龙拿着一张照片声称自己拍到了华南虎,于是林业局的局长坚持认为华南虎的存在不容置疑。当整个事件被宣布为一场骗局时,我们回观整个事件。周正龙的谎言或许出于他对财富、名望的贪婪。而林业局局长的“不容置疑”却是出于“相信”,他相信他的下级,他的下级相信农民出身的周正龙,这一连串的相信背后是他们的工作作风的不严谨、不科学。新闻追求真相,我们每一个公民也追求真相。陈虻曾告诉柴静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知道这次华南虎事件,柴静才明白他的意思―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对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这种宽容是媒体需要的,要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让一个人成为公敌。有些话,只有放到真实的事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就像精彩的大学必不悠闲一样。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四川地震,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电视上都是灾区的报道,捐款活动有很多,我捐了50元,可以说是那个时候我的“大钱”了,之所以卷的毫不吝啬,是因为我真的意识到在自然灾害下,人类的无可奈何,面对灾难,我们不同的人都是一家人。当时柴静对新闻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真实的报道。不需要有记者说很多的话,发表感想。更不需要去揭开他们的伤疤,叙述悲痛。这些真实的镜头,让我的心里很痛。虽然大家都在重建四川,可有太多的地方留有痕迹。这些痕迹会让他们失控,不敢面对。失去孩子的父母会在儿童节的时候想起他们可爱的孩子,失去父母的孩子会在每一次放学回家的时候想起他们曾经带来的那份温暖,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无法逃避,没法超越。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对于奥运,我向来只关注冠军,当然大多数的人也都是如此。柴静的一期《奥运瞬间》让我知道平常才是生活,寻常才是人生哲学。最让我感动的是柴静这些人对新闻的热爱,对自己的热爱。喜欢他们的行动,可以做一期节目,不知道给谁做的节目,但动力满满。《纽约时报》的老编辑Clark对柴静说:“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这句话和我最喜欢的老师告诉我的一样,我听她的话,平和地度过大一,不听其他人的不满,平和地对待生活,把持好自己,回报会撒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要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跟随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陈虻说:“不是说你把采访对象不愿意说的一句话套出来叫牛逼,把他和你都置于风险之中,这不叫力量。要是拿掉你这句话,你还有什么?”他解释:“你的主题要蕴含在结构里,不要蕴含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柴静在采访陈锡文得时候才明白这话的意思,不是她在引导提问,是逻辑在引导她,逻辑自会把链条只只咬合,使任何一环不能拆解,这链条就是结构。(www.huamate.com)这是征地问题带给柴静的认识。而对于我有更深的感受,我经历过一次动迁,亲身体会过动迁给农民带来的灾难。政府用20万买一亩地,变会收益200万,农民即便获得眼前利益,但他们长久的利益是无法维持的。我亲眼见很多动迁户拿着钱“潇洒”,而四年后的今天,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狼狈。自治,本就是一个解缚的过程。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应然。真心希望征地制度可以将自治权还给农民。
无能的力量
这章中的老师卢安克,让我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我的没有创造力早就从幼儿园的学习中注定了?在大学学食品之前,我的愿望一直是当老师,我认为当老师的生活规律,每天面对花朵的心情应该会很好,我认为如此注重学历的社会,老师可以赚到很多钱。但了解了卢安克的教师生活,我发现我教书的心愿是多么不纯洁,我的想法又是多么的世俗。此刻,我再次想到了我挚爱的物理老师,她和我们相处的很好,我们对她的感情是特殊的。卢安克说:“跟他沟通没有用,跟他一起行动有用。创作就是这个道理,一起做某件事情,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我们和物理老师间特殊的情感,也正是一起熬夜,一起过生日,一起去康复中心这很多共同的行为所产生的吧!我想当老师想当可以和同学们融合在一起的老师。“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美丽的语言,践行的诺言。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这章的事件主人公是药家鑫,我在《今日说法》中看到过这个案件。在路一鸣的讲述中我并没有哭,只是惊讶于药家鑫的行为,对张妙的死表示委屈,对药家鑫的死刑表示惋惜。这次在柴静的讲述中,我哭了。我了解了药家鑫的生活经历,我感受着药家人和张家人在失去亲人后那撕心裂肺的痛,我意识到生与死只在一瞬间,无奈慌乱的心可以将一个人的未来熄灭。我开始思考死刑的正确性。张妙的死无法改变,但药家鑫活着,我们却用毒药让他死去,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掉,没等他绽放,没等他枯萎。但是如果法律宽恕药家鑫,这种恶劣的伤害他人,影响社会的事情便会不断上演,国有国法,无法难以治国也。此刻的我是矛盾纠结的,这或许就是法官吴经熊所说的人性吧!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2007年之后,小组里的人慢慢四散。但是日子就是日子,柴静感谢老范、老郝这些人的存在,感谢他们原谅自己的偏激好胜,他们让柴静如此眷恋。而我也有如此眷恋的时光,我的高三,充满忙碌,充满疲惫,但疲惫才是最真实的,感谢我拥有一心为我好的老师同学,感谢一直支持我的父母亲人。“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我不再与世界争辩,如果离去的时刻钟声响起,让我回头看见你的笑脸”。
陈虻不死
电视人陈虻是柴静电视生涯的导师,她原以为陈虻的死意味着导师的不在,其实不然,一个人的死去可以换一种形式生存,最喜欢陈虻的一段话:“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这段话在我看来是陈虻老师教我走大学路,常迷失的自己要开始找寻方向。
这是一本畅销书,起初我认为是柴静的名气使书畅销,知道读完这本书我才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即便我不学新闻。感谢柴静让我体会到另一种生命的可能,我相信读书震撼感动的同时我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