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凶猛读后感
篇一:动物凶猛读后感
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王朔
一直是抱着乐一乐的心态去读王朔的作品的,喜欢他那种调侃的风格,喜欢他引领起来的“京味文学”。很早就读过《动物凶猛》,也不只一遍看过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次要写这篇笔记,就努力的想去看出点更深的东西。
很多人说,读《动物凶猛》会悲伤,我没有这种感觉,最起码现在还没有吧。其实小说本身并不悲伤,也许悲伤的是王朔始终都在以一个中年人的姿态回忆过去,并且还非常清醒的提醒着自己,他的好日子都早已经过完了,正如他自己写的“没有遗迹,一切都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小说的名字《动物凶猛》,说的是一群年轻人,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带着一点兽性的青春。王朔的文字写道,这群年轻人有着集明朗、残忍、天真于一体的迷人气质,对异性的好奇和胆怯,又要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不可抗拒的感召力,那个年龄的男孩的好勇斗狠,甚至为了表现出这些,在必要的时候的弄虚作假。虽然小说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符号――文革后期的“大院子弟”,可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青春的本质都如此相似,以至于这样的主题容易引起太多的共鸣,在那段时间,我们的想法都是如此的简单透明,而过后又是如此难忘。
青春并不残酷,青春逝去才是残酷的,青春时的凶猛将无迹可循,自由注定将不再拥有。在小说的最后,“我”能记起的最后一件事是在泳池里跳水,在水里,“我”感到“一片温情脉脉的空虚,能感到它们沉甸甸、柔韧的存在,可聚散无形,一把抓去,又眼睁睁的看着它们从指缝中泻出、溜走”。青春无力挽回,“我”被人们攻击、孤立,最后终于“绝望的无声饮泣”。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故事情节上做到了绝大部分的忠于原著,只做了一些微小的改动,把小说里“我”的小伙伴们的一些事迹放到了男主角身上。导演姜文对于青春的怀恋与王朔不同,少了些悲伤,多了的是对青春纯度的要求。在电影作品里,无论是男主角马小军,或者是女主角米兰,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主角,电影的真正主角就是纯粹的青春,就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去除一切杂质,任何成年人在这群年轻人当中都显得格格不入,青春需要纯度。姜文电影中的角色,总是大爱大恨,就像永远的停留在一个青春的世界里一样,他们有一种本能,需要释放能量,并且这种行为没有任何世俗的缘由。即便米兰都变得亦真亦幻,那明亮华丽的青春,仍停留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篇二:动物凶猛读后感
王朔《动物凶猛》―― 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只记得宁静的笑,一点也不宁静。奇怪的是我看过王朔全集,这本好像没看过,也许以为看过电影,略过去了。
看阳光时觉得像看少年维特的烦恼,描摹少年的心理很到位。当初看王朔和所有人一样,觉得他京味的语言很生动,今天再看,觉得不止在京味上,他整个的语言功力都很棒,也许是因为自己离文学远了,要求低了。但看的出来,他这本书写的很真诚。
我惊叹他把梦幻的女孩最后损成那个样,残酷的真实,这是本书与电影不同的地方,我认为最深刻的地方。
像后面的《许爷》,王朔真实的认识到他的势利,他为自己是大院中的孩子而沾沾,同时以自己觉察到自己的势利而沾沾,自我感觉良好的俯视着别人,一副陪你玩是看得上你的架势。
很奇怪杜汶泽的举动,陈升的言论吗?一点也不怪,势利不分文明程度,身份地位,它存在于各种人物,各种场合,往往所谓的上层更严重,他自以为占有了更多资源,也占有了瞧不起别人的特权。最奇怪的是摆出来的嫌恶往往是最无关紧要的礼仪,什么上厕所不关门啦,小孩随街便溺啦,讲电话大声啊等等,所谓上流社会总拿礼仪说事儿,难道上流社会的孩子从小只被教养了完美的行为礼仪,没有被教养同情弱者,尊重差异,宽容大度吗?
小时候的作文总写一个艰苦朴素的人,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干净衣服。后来才知道,真正的艰苦劳动之后,是没有体力再去洗衣服的,真正艰苦的生活是没有足够的水和洗衣粉去每天洗衣服的,衣服洗多了是容易烂的,真正留有汗渍多的衣服是洗不出来的,洗的发白是加了漂白粉了吧?由此可见,有些人要求别人穷也要穷得有志气,穿戴要整洁,举止要文明,懂得所谓文明世界的一切规矩,那是一种异化的不文明心理。凭什么别人要必须遵守你的规矩呢,你觉得人家不文明,人家还觉得你做作呢。
其实礼仪只是个引子,叫他们生气的是你闯入了他们的世界,闯入后感恩戴德的陪他们玩玩,扮美扮丑供他们取乐,还则罢了,如果你威胁到他们,伤害到他们,小心你的出身了。(想到瑜怡之争)如果你不闯入她们的世界,你那些不文明的东西,也许被猎奇的他们奉为原生态,大老远跑去参观也说不定。摄影家不都喜欢穷乡僻壤吗?人们去非洲,看那里的人半裸着,觉得是原始的美,如果在城市的街头呢?
《动物凶猛》中“我”对米兰的势利甚而恶毒的侮辱,来源于她投入了别人的怀抱,因为她也势利,同阶层的也有高有低嘛。(所以聪明的人放弃势利,接受别人吧,你不想也被别人瞧不起的话。)一个阶层愿意接受低的阶层的人一起玩,往往因为钱(许爷),色(米兰),才,等等,总之,他们觉得那些美好资源自己是有资格享用的,即使没有可交换的,给你踏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交换,如果还能给你实实在在的交换,比如权利,比如婚姻,那你就感恩戴德一辈子吧。
奇怪的是闹革命,均贫富这些年了,开放的人人平等之风也吹了如许年,哪来这么多自以为尊贵的人啊?你看吧,体制内的瞧不上体制外的,被服务的瞧不上送服务的,被推销的瞧不上推销的,自认为品位高的瞧不上没品位的,旧贵瞧不上新贵,新贵瞧不上土鳖,等等。看来社会革命容易,思想革命难啊。
尊重自己为人,也尊重别人为人吧,无论其他,这才是真的文明。
我永远记得我的小学启蒙老师给我的教训,当我嘲笑同学的成绩时,他对我说:你鄙视别人的行为比你鄙视的更可恶!
篇三:动物凶猛读后感
回到学校了。接上宽带线,摸着我舒服的键盘,对面寝室里飘来西瓜的味道。外面是无声的细雨。
从昨天五点到今天,我一直沉浸在王小惠的人生起伏中。课上钻到桌子底下看她如何疼爱自己手心里的曲线。没有太多大道理,被命运推着搡着的,就看透了前路后路。
小惠的自由:
记得小学学过一片课文,断了线的风筝。大概是讲人不能完全自由,总要有个规矩。小惠守住了自己的自由,但却不像很多人,得到了自由,却不知自己想要什么。上学期的哲学课,老师讲西方的自由主义,我就有个疑问,人为什么偏偏要自由?自由了又怎样?对于老实刻苦的中国人,自由是扯断了的线。小惠的自由,是载着风筝的云,带她去天国的芳草地。迫不及待地跟爸妈说要当个自由职业者,但,我还没有把握,云上的舵,是不是已牢牢握在我坚定不移的手中。
亡者的唏嘘:
安斯里,那个为了心中的真爱舍弃生命的爱慕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亡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死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他,这样一个内外都美的女子,成就了他死亡的意义。佛家便要说,还是执著啊!可是,那声称没有执著的极乐世界,没有蓝色的明亮天堂,是慈悲,还是残忍?或许,从五楼窗口到地面的这段距离,安斯里看到了自己为之执著的真正天堂,俯身越入的,不是冰冷的水泥和无边的黑夜,而是他用生命定义的芳草地,那里有柔软的草甸,和煦的微风,洁白的云,不执著,不悔恨……
而,那个告诉她犹豫的事坚决不做而不是瞻前顾后的人,那个在背后推着她迎风前进而不是把她护在臂弯里的人,那个像空气一样默默给予而不会在一瞬间燃尽的人……那个用生命教会小惠在窒息中攀上雪峰的人……是霖。安斯里让小惠看见生命的脆弱,霖让小惠感知生命的坚强。
虚假的苦难,真实的财富
生活从未曾亏欠我们什么。梵高说过,艺术家需要痛苦滋养。而幸福会麻痹你的神经,腐蚀你的牙齿。我不知道摆在我眼前的冬季,会不会像曾经的冬季一样,给我带来无尽的苦。那苦,像冷风吹在脸上,像罐子里藏了一年的苦,在感情风干的冬季,不知被谁推倒,一滴滴浇在我心上。痛苦,让我想到了冬季。灰色的街道,寂寥的路灯,结了冰的草,虚虚实实的骑着单车的黑影,手套里冻僵了握不住笔的手,厚厚的大衣,闭上的心……思想家需要精神的苦。阿修罗需要肉体的苦。这苦,不一定会酿成蜜一样甜。但是只有在受苦,我才心安理得。总有一天,今日吹着的冷风,会推起我直济沧海的帆。总有一天,今日擦身而过的无数街灯,会一起闪烁在我舞台上的星光大道。总有一天,今日冻僵了的手,会在我的盛宴上弹奏辉煌的奏鸣曲。
就让我暂且沉浸在这苦的深海底吧!我要看看海有多深,蓝有多浓,夜有多黑……
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王朔
一直是抱着乐一乐的心态去读王朔的作品的,喜欢他那种调侃的风格,喜欢他引领起来的“京味文学”。很早就读过《动物凶猛》,也不只一遍看过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次要写这篇笔记,就努力的想去看出点更深的东西。
很多人说,读《动物凶猛》会悲伤,我没有这种感觉,最起码现在还没有吧。其实小说本身并不悲伤,也许悲伤的是王朔始终都在以一个中年人的姿态回忆过去,并且还非常清醒的提醒着自己,他的好日子都早已经过完了,正如他自己写的“没有遗迹,一切都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小说的名字《动物凶猛》,说的是一群年轻人,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带着一点兽性的青春。王朔的文字写道,这群年轻人有着集明朗、残忍、天真于一体的迷人气质,对异性的好奇和胆怯,又要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不可抗拒的感召力,那个年龄的男孩的好勇斗狠,甚至为了表现出这些,在必要的时候的弄虚作假。虽然小说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符号――文革后期的“大院子弟”,可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青春的本质都如此相似,以至于这样的主题容易引起太多的共鸣,在那段时间,我们的想法都是如此的简单透明,而过后又是如此难忘。
青春并不残酷,青春逝去才是残酷的,青春时的凶猛将无迹可循,自由注定将不再拥有。在小说的最后,“我”能记起的最后一件事是在泳池里跳水,在水里,“我”感到“一片温情脉脉的空虚,能感到它们沉甸甸、柔韧的存在,可聚散无形,一把抓去,又眼睁睁的看着它们从指缝中泻出、溜走”。青春无力挽回,“我”被人们攻击、孤立,最后终于“绝望的无声饮泣”。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故事情节上做到了绝大部分的忠于原著,只做了一些微小的改动,把小说里“我”的小伙伴们的一些事迹放到了男主角身上。导演姜文对于青春的怀恋与王朔不同,少了些悲伤,多了的是对青春纯度的要求。在电影作品里,无论是男主角马小军,或者是女主角米兰,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主角,电影的真正主角就是纯粹的青春,就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去除一切杂质,任何成年人在这群年轻人当中都显得格格不入,青春需要纯度。姜文电影中的角色,总是大爱大恨,就像永远的停留在一个青春的世界里一样,他们有一种本能,需要释放能量,并且这种行为没有任何世俗的缘由。即便米兰都变得亦真亦幻,那明亮华丽的青春,仍停留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篇二:动物凶猛读后感
王朔《动物凶猛》―― 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只记得宁静的笑,一点也不宁静。奇怪的是我看过王朔全集,这本好像没看过,也许以为看过电影,略过去了。
看阳光时觉得像看少年维特的烦恼,描摹少年的心理很到位。当初看王朔和所有人一样,觉得他京味的语言很生动,今天再看,觉得不止在京味上,他整个的语言功力都很棒,也许是因为自己离文学远了,要求低了。但看的出来,他这本书写的很真诚。
我惊叹他把梦幻的女孩最后损成那个样,残酷的真实,这是本书与电影不同的地方,我认为最深刻的地方。
像后面的《许爷》,王朔真实的认识到他的势利,他为自己是大院中的孩子而沾沾,同时以自己觉察到自己的势利而沾沾,自我感觉良好的俯视着别人,一副陪你玩是看得上你的架势。
很奇怪杜汶泽的举动,陈升的言论吗?一点也不怪,势利不分文明程度,身份地位,它存在于各种人物,各种场合,往往所谓的上层更严重,他自以为占有了更多资源,也占有了瞧不起别人的特权。最奇怪的是摆出来的嫌恶往往是最无关紧要的礼仪,什么上厕所不关门啦,小孩随街便溺啦,讲电话大声啊等等,所谓上流社会总拿礼仪说事儿,难道上流社会的孩子从小只被教养了完美的行为礼仪,没有被教养同情弱者,尊重差异,宽容大度吗?
小时候的作文总写一个艰苦朴素的人,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干净衣服。后来才知道,真正的艰苦劳动之后,是没有体力再去洗衣服的,真正艰苦的生活是没有足够的水和洗衣粉去每天洗衣服的,衣服洗多了是容易烂的,真正留有汗渍多的衣服是洗不出来的,洗的发白是加了漂白粉了吧?由此可见,有些人要求别人穷也要穷得有志气,穿戴要整洁,举止要文明,懂得所谓文明世界的一切规矩,那是一种异化的不文明心理。凭什么别人要必须遵守你的规矩呢,你觉得人家不文明,人家还觉得你做作呢。
其实礼仪只是个引子,叫他们生气的是你闯入了他们的世界,闯入后感恩戴德的陪他们玩玩,扮美扮丑供他们取乐,还则罢了,如果你威胁到他们,伤害到他们,小心你的出身了。(想到瑜怡之争)如果你不闯入她们的世界,你那些不文明的东西,也许被猎奇的他们奉为原生态,大老远跑去参观也说不定。摄影家不都喜欢穷乡僻壤吗?人们去非洲,看那里的人半裸着,觉得是原始的美,如果在城市的街头呢?
《动物凶猛》中“我”对米兰的势利甚而恶毒的侮辱,来源于她投入了别人的怀抱,因为她也势利,同阶层的也有高有低嘛。(所以聪明的人放弃势利,接受别人吧,你不想也被别人瞧不起的话。)一个阶层愿意接受低的阶层的人一起玩,往往因为钱(许爷),色(米兰),才,等等,总之,他们觉得那些美好资源自己是有资格享用的,即使没有可交换的,给你踏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交换,如果还能给你实实在在的交换,比如权利,比如婚姻,那你就感恩戴德一辈子吧。
奇怪的是闹革命,均贫富这些年了,开放的人人平等之风也吹了如许年,哪来这么多自以为尊贵的人啊?你看吧,体制内的瞧不上体制外的,被服务的瞧不上送服务的,被推销的瞧不上推销的,自认为品位高的瞧不上没品位的,旧贵瞧不上新贵,新贵瞧不上土鳖,等等。看来社会革命容易,思想革命难啊。
尊重自己为人,也尊重别人为人吧,无论其他,这才是真的文明。
我永远记得我的小学启蒙老师给我的教训,当我嘲笑同学的成绩时,他对我说:你鄙视别人的行为比你鄙视的更可恶!
篇三:动物凶猛读后感
回到学校了。接上宽带线,摸着我舒服的键盘,对面寝室里飘来西瓜的味道。外面是无声的细雨。
从昨天五点到今天,我一直沉浸在王小惠的人生起伏中。课上钻到桌子底下看她如何疼爱自己手心里的曲线。没有太多大道理,被命运推着搡着的,就看透了前路后路。
小惠的自由:
记得小学学过一片课文,断了线的风筝。大概是讲人不能完全自由,总要有个规矩。小惠守住了自己的自由,但却不像很多人,得到了自由,却不知自己想要什么。上学期的哲学课,老师讲西方的自由主义,我就有个疑问,人为什么偏偏要自由?自由了又怎样?对于老实刻苦的中国人,自由是扯断了的线。小惠的自由,是载着风筝的云,带她去天国的芳草地。迫不及待地跟爸妈说要当个自由职业者,但,我还没有把握,云上的舵,是不是已牢牢握在我坚定不移的手中。
亡者的唏嘘:
安斯里,那个为了心中的真爱舍弃生命的爱慕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亡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死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他,这样一个内外都美的女子,成就了他死亡的意义。佛家便要说,还是执著啊!可是,那声称没有执著的极乐世界,没有蓝色的明亮天堂,是慈悲,还是残忍?或许,从五楼窗口到地面的这段距离,安斯里看到了自己为之执著的真正天堂,俯身越入的,不是冰冷的水泥和无边的黑夜,而是他用生命定义的芳草地,那里有柔软的草甸,和煦的微风,洁白的云,不执著,不悔恨……
而,那个告诉她犹豫的事坚决不做而不是瞻前顾后的人,那个在背后推着她迎风前进而不是把她护在臂弯里的人,那个像空气一样默默给予而不会在一瞬间燃尽的人……那个用生命教会小惠在窒息中攀上雪峰的人……是霖。安斯里让小惠看见生命的脆弱,霖让小惠感知生命的坚强。
虚假的苦难,真实的财富
生活从未曾亏欠我们什么。梵高说过,艺术家需要痛苦滋养。而幸福会麻痹你的神经,腐蚀你的牙齿。我不知道摆在我眼前的冬季,会不会像曾经的冬季一样,给我带来无尽的苦。那苦,像冷风吹在脸上,像罐子里藏了一年的苦,在感情风干的冬季,不知被谁推倒,一滴滴浇在我心上。痛苦,让我想到了冬季。灰色的街道,寂寥的路灯,结了冰的草,虚虚实实的骑着单车的黑影,手套里冻僵了握不住笔的手,厚厚的大衣,闭上的心……思想家需要精神的苦。阿修罗需要肉体的苦。这苦,不一定会酿成蜜一样甜。但是只有在受苦,我才心安理得。总有一天,今日吹着的冷风,会推起我直济沧海的帆。总有一天,今日擦身而过的无数街灯,会一起闪烁在我舞台上的星光大道。总有一天,今日冻僵了的手,会在我的盛宴上弹奏辉煌的奏鸣曲。
就让我暂且沉浸在这苦的深海底吧!我要看看海有多深,蓝有多浓,夜有多黑……
- 丑小鸭读后感300字
- 赤壁赋读后感
-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