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读后感
篇一: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几本书,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先是一本几年前很流行,一直不屑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看完之后,有个想法,觉得外国人很喜欢拿老鼠说事。通过寓言式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字――“变”,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早就总结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道理。人们通常是不情愿接受变化的,总倾向于固守已有的东西,当环境变了,不能改变自己适应新的发展。知识越深厚,顾虑越多,束缚越严重,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学历都不是很高的原因。想成功,树立目标,不顾一切地向前,相机而动。
另外两本是销售之神、世界上销售汽车最多的乔・吉拉德的《推销之神》和《将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这些外国的成功励志书籍里面都提到了成功不可或缺的几个要素: 1. 要有明确的目标; 2. 在头脑中细化成功后的美妙情景; 3. 不断地学习。目标我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第二点我们也许会觉得荒唐。乔吉拉德在拜访客户的前几分钟在厕所掰着自己的嘴,对着镜子反复地说: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 !……是不是很可笑呢?但是人家确实保持着世界上销售汽车最多的记录,唯一一个以推销员身份被载入汽车名人堂的人。也许中国人谦虚惯了,不习惯西方的浮夸,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我们是不是该放弃这块已变质的“奶酪”呢?关于学习就不用多说了,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上千本书籍的沉淀。
《穷爸爸富爸爸》也很不错,一语道破穷富之间的奥秘――富人买进资本,穷人和中产阶级买进负债,并且以为买的是资本。
陈安之和韩寒的博客也不错。前者培养了我对销售的兴趣和信心,后者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虽然我看不惯陈安之对空姐的点评。
《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和《绝对成交》无疑是销售员的入门书籍。前者以大量的案例生动的描述了销售的场景;后者则细致入微的讲述了销售成功的各个环节,并且使我明白,销售不是低三下四的工作,凡是在企业、工厂工作的,每个都是拿的销售的提成。东西卖不出去,哪来的工资?当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除外。
一起为理想而奋斗,我们是最棒的!
篇二:枕边励志书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很多本书。但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还是励志书坊中的《枕边励志书》。它让我学会怎么使我们的一生更有意义。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如何面对生活的现状;经济在飞速发展,人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如何面对物质的诱惑。其实,这本书教给我们的就只有一个道理,如何活得幸福快乐。
给我记忆最深的一个故事还是――成功背后就是重复枯燥的事。它讲的是一个全国着名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城市中最大的体育馆,进行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那天,会场中没有空位,人们都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大幕缓缓拉开,舞台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就为着这一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那位老者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让观众中两位力气比较大的青年上场,用大锤敲那个铁球,直到把那个铁球敲动为止。其中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式,使尽全身力气,朝铁球砸去,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之后,铁球连动都没动,他又接二连三地砸向铁球,很快,就累得气喘吁吁。另一个人也不甘示弱,抡起大锤,把铁球打得叮当响,可是这个铁球连动也没动!这时老者走到铁球旁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咚”地敲了一下,又停顿了一下,再敲了一下,又停顿了一会儿。人们都很惊奇。这样持续不停,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老人仍然用小锤执着地不停地工作着。有的人见老者的工作无聊透顶,就愤然离去,留下来的人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四十分钟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妇女尖叫一声:“球动了!”刹那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摆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发觉。老人依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都看到那被老人敲动的铁球摆动了起来,铁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咣咣”作响。这声音震憾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把小锤揣进兜里,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这使我知道,成功都要经历很多的挫折、坎坷,都要日复一日从事着单调乏味的工作。如果没有耐心做下去,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耐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这让我想起了这个假期妈妈给我培养语感的事。妈妈每天都让我听英语名着,虽说是名着,听两三次也就烦了,之后每当妈妈给我放英语名着时我都吵着嚷着换成中文,可是我拗不过妈妈,只好硬着头皮听英语名着。渐渐地,我已经习惯了,不管妈妈放还是不放,我都跟平常一样做事,没有一点影响,妈妈放的英语名着,基本上就是耳旁风,注意的时候也就是熏熏耳朵,一个假期过去了,英语名着我也听了八九部了,每一部听的也有十几遍。接着,我又开始读它配套的书,每本书都读得比较轻松,语调也跟盘中着名播音员的差不了多少,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每天也跟老人一样,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但是,却比老人好得多,老人只是拿锤子不停地敲球,我还能换着法儿地听英语名着。没有老人那么乏味,老人的工作那样无聊,但他都没有“罢工”,我天天在家里听英语的小学生,又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篇三: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读后感
《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是一部以全面提升中国家庭教育水平和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赏识,呵护孩子的梦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引导孩子求知好学,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孩子一个健康心理等方面着手,以经典的教育故事为主体,探讨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凝聚出闪光的教育智慧。细细的读了这本书,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谈谈一点感受:
孩子需要体验失望:医疗专家强调说,七十年代的心理学坚持要满足孩子的愿望,避免让他们的美梦落空。于是城市中的富裕家庭往往培养出一批“小霸王”,这种孩子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绝他们的要求,孩子马上就变成一副无赖样。他们相信拥有是他们的权利,觉得自己是公主王子,理应得到这一切而无需说个“谢”字。这种培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把要东西的权利交给孩子,这迟早会让父母后悔的。因为一个充满欲望、撒泼任性的孩子是不幸福的。童年的幸福不仅仅是有玩具、愉快和无忧虑的生活,同时也包括要懂得失望的感觉。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个时刻你必须面对的东西。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觉的,这种情况将会使他变得脆弱、不成熟、有暴力倾向和染上坏毛病。
父母亲的一个“不”字破灭了一些东西,但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东西:划出了界限,(www.huamate.com)重要的是这些界限是有道理的,而不是专制主义的。
父母如果不能够正确评价孩子的要求,判断他们要求的合理性,而只是一味满足他们的话,可以想像,孩子当然从此生活在盼望之中,哭着喊着,等待能够满足他的要求。然而迟早会有一天,父母会厌倦的。
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他们会试着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应该向他们灌输适应社会环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篇四:骆驼王子读后感
今年寒假,孩子学校安排亲子共读,我和孩子共读了一本《骆驼王子》,当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才看几页的时候,以为只是一本介绍野骆驼的生活习性及动物界也有亲情可言。可读着读着却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骆驼王子成长的经历,而且是一本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励志书。读后令人感动,受益非浅。
这本书写的是一匹叫“王子”的小野骆驼的成长经历以及野骆驼群的生活习性。这个野骆驼族群历经种种磨难,而骆驼王子却因为在四匹老骆驼的百般呵护和庞爱下,它不管吃苦只管享受,不需要动脑只需要服从……过分的溺爱使骆驼王子长大后独立性非常差,不懂得去关心和爱护别人,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生活,最终当骆驼群遇到强敌时,它因为害怕选择了逃跑,导致族群四分五裂。当奶骆驼像当年他自己那么幼小需要保护的时候,它却表现出冷漠和拒绝,最终使新的驼群又解体,妈妈也伤心的离开,而这时的骆驼王子却没有醒悟过来,不去勇敢地面对这个弱肉强食的动物界,为了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选择跟随作者,甘愿放弃自由自在的生活,甘愿变成一名普通的家骆驼。
骆驼王子可悲可叹,可这一切难道只是它自己的原因吗,那四匹老骆驼有没有意识到这都是它们一手造成的呢,可以说它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完这本书,我不仅感慨骆驼王子的经历,更由此感慨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再加上一家人整天围着他(她)团团转,以他为核心,什么事都是以他为先,什么事情都帮他安排得好好的,孩子只管尽情的享受,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什么事儿都不用他去做不用他去关心,这不又是一个“骆驼王子”吗?我们应该趁早让孩子自己独立做决定,独立面对一些问题,这样才能避免隐患发生。我们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要学会放手。
这几天看了几本书,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先是一本几年前很流行,一直不屑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看完之后,有个想法,觉得外国人很喜欢拿老鼠说事。通过寓言式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字――“变”,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早就总结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道理。人们通常是不情愿接受变化的,总倾向于固守已有的东西,当环境变了,不能改变自己适应新的发展。知识越深厚,顾虑越多,束缚越严重,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学历都不是很高的原因。想成功,树立目标,不顾一切地向前,相机而动。
另外两本是销售之神、世界上销售汽车最多的乔・吉拉德的《推销之神》和《将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这些外国的成功励志书籍里面都提到了成功不可或缺的几个要素: 1. 要有明确的目标; 2. 在头脑中细化成功后的美妙情景; 3. 不断地学习。目标我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第二点我们也许会觉得荒唐。乔吉拉德在拜访客户的前几分钟在厕所掰着自己的嘴,对着镜子反复地说: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 !……是不是很可笑呢?但是人家确实保持着世界上销售汽车最多的记录,唯一一个以推销员身份被载入汽车名人堂的人。也许中国人谦虚惯了,不习惯西方的浮夸,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我们是不是该放弃这块已变质的“奶酪”呢?关于学习就不用多说了,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上千本书籍的沉淀。
《穷爸爸富爸爸》也很不错,一语道破穷富之间的奥秘――富人买进资本,穷人和中产阶级买进负债,并且以为买的是资本。
陈安之和韩寒的博客也不错。前者培养了我对销售的兴趣和信心,后者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虽然我看不惯陈安之对空姐的点评。
《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和《绝对成交》无疑是销售员的入门书籍。前者以大量的案例生动的描述了销售的场景;后者则细致入微的讲述了销售成功的各个环节,并且使我明白,销售不是低三下四的工作,凡是在企业、工厂工作的,每个都是拿的销售的提成。东西卖不出去,哪来的工资?当然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除外。
一起为理想而奋斗,我们是最棒的!
篇二:枕边励志书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读了很多本书。但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还是励志书坊中的《枕边励志书》。它让我学会怎么使我们的一生更有意义。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如何面对生活的现状;经济在飞速发展,人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如何面对物质的诱惑。其实,这本书教给我们的就只有一个道理,如何活得幸福快乐。
给我记忆最深的一个故事还是――成功背后就是重复枯燥的事。它讲的是一个全国着名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城市中最大的体育馆,进行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那天,会场中没有空位,人们都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大幕缓缓拉开,舞台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就为着这一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那位老者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让观众中两位力气比较大的青年上场,用大锤敲那个铁球,直到把那个铁球敲动为止。其中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式,使尽全身力气,朝铁球砸去,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之后,铁球连动都没动,他又接二连三地砸向铁球,很快,就累得气喘吁吁。另一个人也不甘示弱,抡起大锤,把铁球打得叮当响,可是这个铁球连动也没动!这时老者走到铁球旁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咚”地敲了一下,又停顿了一下,再敲了一下,又停顿了一会儿。人们都很惊奇。这样持续不停,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老人仍然用小锤执着地不停地工作着。有的人见老者的工作无聊透顶,就愤然离去,留下来的人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四十分钟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妇女尖叫一声:“球动了!”刹那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摆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发觉。老人依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都看到那被老人敲动的铁球摆动了起来,铁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咣咣”作响。这声音震憾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把小锤揣进兜里,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这使我知道,成功都要经历很多的挫折、坎坷,都要日复一日从事着单调乏味的工作。如果没有耐心做下去,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耐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这让我想起了这个假期妈妈给我培养语感的事。妈妈每天都让我听英语名着,虽说是名着,听两三次也就烦了,之后每当妈妈给我放英语名着时我都吵着嚷着换成中文,可是我拗不过妈妈,只好硬着头皮听英语名着。渐渐地,我已经习惯了,不管妈妈放还是不放,我都跟平常一样做事,没有一点影响,妈妈放的英语名着,基本上就是耳旁风,注意的时候也就是熏熏耳朵,一个假期过去了,英语名着我也听了八九部了,每一部听的也有十几遍。接着,我又开始读它配套的书,每本书都读得比较轻松,语调也跟盘中着名播音员的差不了多少,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每天也跟老人一样,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但是,却比老人好得多,老人只是拿锤子不停地敲球,我还能换着法儿地听英语名着。没有老人那么乏味,老人的工作那样无聊,但他都没有“罢工”,我天天在家里听英语的小学生,又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篇三: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读后感
《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是一部以全面提升中国家庭教育水平和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赏识,呵护孩子的梦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引导孩子求知好学,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孩子一个健康心理等方面着手,以经典的教育故事为主体,探讨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凝聚出闪光的教育智慧。细细的读了这本书,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谈谈一点感受:
孩子需要体验失望:医疗专家强调说,七十年代的心理学坚持要满足孩子的愿望,避免让他们的美梦落空。于是城市中的富裕家庭往往培养出一批“小霸王”,这种孩子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绝他们的要求,孩子马上就变成一副无赖样。他们相信拥有是他们的权利,觉得自己是公主王子,理应得到这一切而无需说个“谢”字。这种培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把要东西的权利交给孩子,这迟早会让父母后悔的。因为一个充满欲望、撒泼任性的孩子是不幸福的。童年的幸福不仅仅是有玩具、愉快和无忧虑的生活,同时也包括要懂得失望的感觉。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个时刻你必须面对的东西。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觉的,这种情况将会使他变得脆弱、不成熟、有暴力倾向和染上坏毛病。
父母亲的一个“不”字破灭了一些东西,但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东西:划出了界限,(www.huamate.com)重要的是这些界限是有道理的,而不是专制主义的。
父母如果不能够正确评价孩子的要求,判断他们要求的合理性,而只是一味满足他们的话,可以想像,孩子当然从此生活在盼望之中,哭着喊着,等待能够满足他的要求。然而迟早会有一天,父母会厌倦的。
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他们会试着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应该向他们灌输适应社会环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篇四:骆驼王子读后感
今年寒假,孩子学校安排亲子共读,我和孩子共读了一本《骆驼王子》,当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才看几页的时候,以为只是一本介绍野骆驼的生活习性及动物界也有亲情可言。可读着读着却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骆驼王子成长的经历,而且是一本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励志书。读后令人感动,受益非浅。
这本书写的是一匹叫“王子”的小野骆驼的成长经历以及野骆驼群的生活习性。这个野骆驼族群历经种种磨难,而骆驼王子却因为在四匹老骆驼的百般呵护和庞爱下,它不管吃苦只管享受,不需要动脑只需要服从……过分的溺爱使骆驼王子长大后独立性非常差,不懂得去关心和爱护别人,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生活,最终当骆驼群遇到强敌时,它因为害怕选择了逃跑,导致族群四分五裂。当奶骆驼像当年他自己那么幼小需要保护的时候,它却表现出冷漠和拒绝,最终使新的驼群又解体,妈妈也伤心的离开,而这时的骆驼王子却没有醒悟过来,不去勇敢地面对这个弱肉强食的动物界,为了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选择跟随作者,甘愿放弃自由自在的生活,甘愿变成一名普通的家骆驼。
骆驼王子可悲可叹,可这一切难道只是它自己的原因吗,那四匹老骆驼有没有意识到这都是它们一手造成的呢,可以说它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完这本书,我不仅感慨骆驼王子的经历,更由此感慨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再加上一家人整天围着他(她)团团转,以他为核心,什么事都是以他为先,什么事情都帮他安排得好好的,孩子只管尽情的享受,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什么事儿都不用他去做不用他去关心,这不又是一个“骆驼王子”吗?我们应该趁早让孩子自己独立做决定,独立面对一些问题,这样才能避免隐患发生。我们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要学会放手。
-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字
- 革命烈士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