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读后感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4-24 11:58:31 阅读:
  张居正读后感(一)
  
  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
  
  1、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2、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辅期间,其父亲在荆州收取了地方官员奉送的数千亩的良田,恐怕张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与冯保的联盟导致了内在的不稳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内外官员是不能结交的。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既使张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
  
  熊先生还提及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并引得万历的反感,进一步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文学上的春秋笔法,但不影响张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打翻既有格局,总要各方博弈,并借助各方力量,(www.huamate.com)直至达到最终的平衡为止。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类似张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些,只是世间已再无那个张居正了!
  
  张居正读后感(二)
  
  午睡时睡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被惊醒了,一摸额头,细细的冷汗。张居正的下场真让我感到心寒!
  
  在闪兄的推荐下,我于4月25日开始看《张居正》。到五一前夕,看完了前两卷,五一后因为各种杂事看书速度慢了很多,直到今天中午才看完第四卷剧终。看完这本书,感触颇多,虽不能也不可能一一写下,但还是想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录下来。
  
  记得看到高拱下台,张居正当上首辅时,我对闪兄感慨到:"跟《张居正》相比,什么心灵鸡汤类的,为人处世准则类的书都弱爆了,因为张居正的为人处世就是最好的楷模!"
  
  看到张居正的各项改革时,我对闪兄说:"终于明白当官的人为什么要看历史了,因为现在碰到的问题,历史上大部分都碰到过!张居正先整顿吏治,然后财政改革,最后规范治学,这和当前社会的整治贪官污吏,金融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有相似之处。"
  
  看到第四卷张居正去世时,我对闪兄说:"张居正最大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没有在健在时培养接班人;二是事事躬亲,没有很好地权力下放,最后积劳成疾。这两点对我以后接管社团是一个警醒!"
  
  今天中午看到张居正死后短短的10个月里,他呕心沥血推行的各项政策都被推翻,家被查抄,所有的封号都被收回。看到这,真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痛。他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读书人,一心报效国家,死后却获得这样一个下场,能不让人心寒吗?
  
  无论什么改革,都会有各种既得利益者的阻挠,甚至反扑。"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改革真的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每一个改革者真的需要有"壮士断腕之心",敢于和既得利益者对抗。前些日子看了几期香港的《今日点击:石涛评述》,认识到中国当前的改革也是阻力空前的巨大,当领导人真得很不容易。可能是因为在英辨呆久了,打议会制英文辩论赛时都是习惯地把很多责任推到政府身上,因为政府本来就是"by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但是现在想想,很多事情真得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过去一直很喜欢把所有责任推到政府身上的做法真得太过幼稚了!曾经的那些所谓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实际上是一个愤青的幼稚做法!这是看这部书的最大一个收获。
  
  另一大收获是做人要有城府,不要什么事情都藏不住,不要任何喜怒都挂在脸上。要有城府,不是让人要有心计,而是要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要有容纳各种"受气"的胸怀!
  
  最后,建议每一个想从政或是立志当公务员的人都好好读一读《张居正》,学习他的治国理念,处世原则,用人之道。
  
  2014.05.17 南农
  
  张居正读后感(三)
  
  熊召政的那套《张居正》去年此时很热门,我买来一套盗版的,匆匆翻过,印象不深。一直不太喜欢读处于下行时代的那些皇朝的历史,因为总觉得压抑,可最近因为一些人和事,深觉自己的浅薄无知,于是又翻出了这套书,潜心研读。读完之后倒颇有感慨,决定重温久违了的小学时代的文体――读后感,抓了点空写出来。
  
  话不絮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条张居正的用人之道和一以贯之的治国方略:用循吏,弃清流。我曾经怀疑这是作者的或是张居正自己的观点,但推敲起来,一部历史小说 的作者总不会肆意地去编排历史,充其量不过是高度地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罢了。
  
  这样的话张居正就很难得――一个古人,周围是弥漫张扬的儒学,自己是进士及第的出身,却能有这样实用的世界观。所以他可以屈身交好太监,所以他可以放弃海瑞这样的官员。其实尚空谈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古今皆有,张居正患之,吾亦患之。发散开来,可以想到的东西就更艰深了:关于实用主义的种种复杂命题。我还没有时间去思考,但仅就用人而言,我深以为然。一个不能适应体制、见容于体制而耽于理想的人,是断然不适合做事的。能不能做学问,要另说。
  
  点到即止,更深的我要进一步组织语言。这书打动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君与臣的关系。自古说天威难测君主寡恩,这是真的。人是利己的,这我一直相信。所谓的好人,无非是在利己的同时,能够做到不损人,甚至利人。至于舍己为人者,我有时会怀疑,也许舍己中有他们更看重的目的,例如名声,例如认同,而不仅仅只是为人。这么说完全没有贬低的意思,国人常常无端以为利己的是不好的,有目的的是自私的,这是错误的观念。
  
  说回来,人是利己的,要不损人,必须对自己作出克制。而这一点,对于一个手握权柄缺乏监督的人来说,其实很困难。对皇帝而言,国弱,则固然皇帝穷得郁闷,而国强了,如果不为皇帝所用,他仍然眼红得郁闷。一个宰相,如果想要为了国家而不是皇帝去工作,当皇权和国家利益的碰撞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必然要付出代价。
  
  最后说说权力对人的影响。当我们不接触这个东西的时候,往往认为自己可以抵抗它的侵蚀。其实不然。权力带给人的好处实在太多了,而人是有惯性的。你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不去习惯送上门来的不求回报的馈赠,因为这是显性的东西,可是你确定你能够永远不去习惯别人敬畏的眼神、无言的服从?这些隐性的东西,会在你行使权力的每一天里面不知不觉地渐渐融入你的骨血,而后你便会对权力感到眷恋。
  
  当然这书写得不是十分的好,尤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一则关于性的段子太多,诚然这是为了描绘当时的社会风气,但我还是觉得过了。二来文字中常常脱线,害我从明朝的氛围中一下子跌出来。例如他写某人的对白的时候,会突然出现一个词:心理负担。小汗一下。今天的时间实在不多了,里面有个我很喜欢的金学曾,还有很多我觉得有感触的东西,包括上面粗粗点到的东西,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面单独挑出来写写。
  
  • 读名人传有感600字
  • 名人传记读后感
  •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范文
  • 人在变途――《张居正》读后感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