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读后感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读后感
――徐映梅
由刘恩山主编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二版是一本值得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细读的实践性强的就业指导书。
作者从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的角度来编排本书。本书分为十二章,分别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科学的本质与生物素养、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本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中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教师的备课、中学生物学教育评价、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与教学中的安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它包含了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从"台前"到"幕后",从准生物教师的适应到在职教师的持续发展,本书都一一进行阐述。
面对现在教育界片面强调向学生传递生物学知识这一现状,作者在第二章引入自然科学有四个维度以及科学课程四个维度要有适当的均衡理论。作者把理论与现实状况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力的表达了科学课程还应该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我看来科学课程应该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但现实往往是相反的。如果你在一项探索活动开始之前就被告知结果,你还会有探索的欲望吗?很多时候,我们获得了知识,也开始依赖现成的答案……这些跟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有撇不清的关系。
在本书第三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于其中的"个人的学习被看做是新旧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这段话,我深有体会。高中阶段学习球的体积公式时,我做过各种各样的相关题目,机械而麻木。而有一天,我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一队建筑工人不懂球的计算公式,用圆的面积公式代替。(www.huamate.com)我和侄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计算出那个近似球状石块的体积,避免了堂哥多花钱。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了可以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我对球的体积公式有了全新理解。所以,我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值得推崇的。
本书的第九章涉及了生物学教师的备课。我十分认同作者"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以及"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为起点"的观点。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了解学生的"知"的来源和内容,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同时我觉得教师应该知道他的学生会在哪个学习环节有困难,在哪个知识点上会出现认知偏差。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从宏观和微观的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教"与"学"的不脱节。
作者在第五章介绍了概念图策略和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概念图间接地促进了学生把新的知识整合到先前的知识当中。这就意味着概念图能帮助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如果中学时代有人明确地指导我运用概念图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或许我就不用学习的那么辛苦了,也不用在班级的中游辛苦折腾了,因为当时我一直都觉得我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无法联系在一起,也无法融汇在一起。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策略。作者介绍了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从目标、资源、利益、分工与责任等方面将每个成员紧紧捆绑在一起。我觉得学生的分组和学习进程的跟踪指导是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事。让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是组内成员融洽相处,成员分工明确。教师要安排适当的人做组长,还要安排人选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方便自己了解情况。我们也进行了学习小组的尝试,我始终觉得学习小组的先学不够主动,分工不明确,成员责任感不强是导致学习小组活动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徐映梅
由刘恩山主编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二版是一本值得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细读的实践性强的就业指导书。
作者从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的角度来编排本书。本书分为十二章,分别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科学的本质与生物素养、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本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中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教师的备课、中学生物学教育评价、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与教学中的安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它包含了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从"台前"到"幕后",从准生物教师的适应到在职教师的持续发展,本书都一一进行阐述。
面对现在教育界片面强调向学生传递生物学知识这一现状,作者在第二章引入自然科学有四个维度以及科学课程四个维度要有适当的均衡理论。作者把理论与现实状况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力的表达了科学课程还应该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我看来科学课程应该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但现实往往是相反的。如果你在一项探索活动开始之前就被告知结果,你还会有探索的欲望吗?很多时候,我们获得了知识,也开始依赖现成的答案……这些跟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有撇不清的关系。
在本书第三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于其中的"个人的学习被看做是新旧知识、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这段话,我深有体会。高中阶段学习球的体积公式时,我做过各种各样的相关题目,机械而麻木。而有一天,我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一队建筑工人不懂球的计算公式,用圆的面积公式代替。(www.huamate.com)我和侄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计算出那个近似球状石块的体积,避免了堂哥多花钱。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了可以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我对球的体积公式有了全新理解。所以,我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值得推崇的。
本书的第九章涉及了生物学教师的备课。我十分认同作者"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以及"以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为起点"的观点。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了解学生的"知"的来源和内容,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同时我觉得教师应该知道他的学生会在哪个学习环节有困难,在哪个知识点上会出现认知偏差。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从宏观和微观的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教"与"学"的不脱节。
作者在第五章介绍了概念图策略和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概念图间接地促进了学生把新的知识整合到先前的知识当中。这就意味着概念图能帮助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如果中学时代有人明确地指导我运用概念图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或许我就不用学习的那么辛苦了,也不用在班级的中游辛苦折腾了,因为当时我一直都觉得我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无法联系在一起,也无法融汇在一起。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策略。作者介绍了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从目标、资源、利益、分工与责任等方面将每个成员紧紧捆绑在一起。我觉得学生的分组和学习进程的跟踪指导是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事。让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是组内成员融洽相处,成员分工明确。教师要安排适当的人做组长,还要安排人选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方便自己了解情况。我们也进行了学习小组的尝试,我始终觉得学习小组的先学不够主动,分工不明确,成员责任感不强是导致学习小组活动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 多元智能理论读后感
-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