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一)
读罢《了凡四训》,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命运是否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而改变,第二个则是如果可以改变的话则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他。
第一个问题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初二的时候读的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名字叫做《命运之路》,牧羊人翁大位为了追求诗人的梦想与心仪的姑娘而来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条道路可以供他选择,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个成就了无数诗人也毁灭了无数诗人的城市,还可以选择左边一条泥泞而未知的道路。他选择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结果都是相同的命运:同一把刻着一个伯爵名字的手枪杀死了他。小时候只知道这是欧亨利惯常的调侃与幽默,可是读了了凡先生的书,回想起这个略带无厘头的故事,我却多体悟出一番况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尝不与翁大位的命运相似呢,他们的命运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选择与改变好像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难免就会甘于沉沦。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的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忽然间会发现佛教---------它也是贯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与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学观点相比较,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便是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界限貌似变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种相容论的主张了。
在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中,比如斯宾诺莎,他虽然不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被无数的条件一环一环所决定了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唯理论在摆脱外在权威的意义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决定了道德,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外在的决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则把自然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加以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能力为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规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规律去行动。
至于一些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观点,他们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当然可以全权的支配人的命运。人的活动,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被控制的,虽然这样的观点并不受到所有神学家的认同。
佛教则另辟蹊径,他没有执著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辩上,普遍的因果论让我们看到了决定论的影子,但是作恶与行善则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选择,人做善事与种恶因断然不会是被决定了的,这当然是一种自由的意志,而且这种自由意志所触发出的行为将作为一种"因"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我们看到,佛教实际上是提倡通过自由的意志来影响自身的命运,而反对那种完全的决定论。
因此,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
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的处理方法或者一些行为我看不惯,然而我却没有认真想过,我的做法难道真的是合适的吗,别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没有思考这些,却武断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想想这些,感觉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鄙陋。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错事、恶事,即使不被发现、不会损及自己的阴德,但是必然会导致人的放纵与堕落,而这种放纵与堕落实际上更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会公然做那些他们习以为常的错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质会明显下降,这样,即使人们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从人的改变中我们一样可以窥觑人的素养与品德的高下了。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可是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的确,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习,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应该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第三篇积善之方,则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应该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确,圣人、先贤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不可能通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应该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助、爱敬万物,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第四篇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但是我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学问上要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要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真的很感谢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了凡先生的每句话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先生的每句话,放在今天来看,也无不是对于浮躁的现代人的讽刺与警戒,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了凡先生的谆谆教诲,戒骄戒躁,多行善事,砥砺德行,让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友爱,更和谐。
了凡四训读后感(二):命由我作,福本人求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意识命运的本相,明辨善恶的尺度,改过迁善的方式,以及行善积德谦逊种种的效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教训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念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革自己的命运;真实 未审是一本有利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尚不可多得的好书。
以前始终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但我并不是完整不相信命运的人,更乐意信任努力斗争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压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终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寻求,而人生老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象征才干过得兴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毕生,说来简略,"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常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从前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www.huamate.com)只是报应的时光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昆裔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事在人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际阐明了命运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破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便利。天然激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理解了命运可以改变及转变命运的办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美满的教育。
人们常说:生逝世由命,富贵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叹运气的不可捉摸,出尔反尔,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答案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由于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滚动分毫。假如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能够推算出来。但得无心,等于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所有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议。人的七尺之躯,实在大抵是差未几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联吗?不是的。要害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安排,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外是一个附庸罢了,没有涓滴自主权。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切实没有必要太爱护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天天都在追赶名利,可是都没有细心想想,我们应当领有这些货色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爱好打趣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愧疚,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压讥讽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语妄言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斯,我们还终日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自怨自艾,埋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禁得惭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来由,自己更是汗颜无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迭,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比拟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检查,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晓得,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惋惜许多研易之人,并没有器重这点。千方百计骗取别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动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火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入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需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本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胆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贱想;即学识颇优,常作浅薄想。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促进不少。世间聪慧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动机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绩的却十分少,为什么?因为苟且苟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良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本人便长存了知耻心与害怕心,英勇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尽力履行!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依照古圣贤的教导实践来教育子孙后辈,那咱们的国度一定不当初这么乱,必定会比现在更繁华强盛。
了凡四训读后感(三)
至此,已读完了《了凡四训》,上面被我用红笔批注了好多心得体会。学完后的总体感觉是:我开始接受佛学了,开始相信佛学了。这是经过我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因为之前自己的思想和体会就已经很接近心学,对心物关系能有很深刻的直觉,然而由于先接触了王阳明的心学,感动并激动于"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的哲学概况深刻表达了我的感觉。这次,接触了佛学,看了《了凡四训》,同时阅读《楞严经》的白话文,很深刻的发现佛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一门非常彻底和非常完善的心学,至少是我目前所接触到的最深入本源的一门心学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的接受了佛学。
有时候在想,我似乎真的跟佛教很有缘分。一方面,体现在我小时候家里就有宗教气氛,我爸妈尤其信佛,不过我现在仍然觉得他们是迷信,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佛学,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应该要做善事,无法参透行善为什么会带来福报。另一方面,我在哲学宗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我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我这方面的天赋,我对八字命理玄学星盘的知识很容易看懂,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哲学史,竟然当小说一样读,很容易理解。然而,因为读书接受科学知识熏陶的影响,我从小时候早期的盲目信佛,到后来中期对佛教迷信的质疑,现在却理性的接受了佛学,不过此时接受的佛学不是人们所讲的求神拜佛的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参悟后所选择的皈依。还有我要补充说的是:科学和人文艺术感受通了之后,走向哲学宗教是必然的,否则肯定还没有参透这个世界。最后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我天性偏爱吃素,目前应该是锅边素的那种人,即偏向吃素。或许以后我会渐渐的专门吃素啦。
很多朋友说我很少被生活和现实所影响,我给的答案是:我仍然保持着一颗很纯粹的心和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对这个世界任何事物对象无论宏观微观抑或是抽象具体,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学习,渴望求知,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很多学科都感兴趣,不论是数学物理哲学计算机经济学人文艺术,我都有所涉猎和领会。在这个世界面前,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刻占据着主动权,去享受这个世界和研究这个世界,无论境况好或坏,我都把它当做一个可爱的存在对象去感受它,而不是只是被它影响。
现在来谈《了凡四训》。这是一本家训,由明朝一个叫袁了凡的人写给他的儿子的家训,也叫训子文。袁了凡,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岁。袁了凡的一生命运,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甚至卒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年的考试命运,考第几名全被证实算准,直至遇到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一种化解命运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举人,最后他还活到了七十四岁。后人把训子文广为传播,因为里面包含四个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训》。这本书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岁时以他这一生的亲生实践去证明如何改造命运而写成的一本书,告诫家人和后人怎样去改造命运。本书包含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首先需要认识佛和佛学: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佛法的修学就是学做个好人、明白人,还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是不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一生就没有缘遇到佛法;你有这个机会遇到,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佛要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凡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了明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要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无条件的奉献社会,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人民。可惜现在的佛教被当做迷信了,人们拜佛求吉祥求平安求发财,然后又去忘记干善事,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应该是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样去做个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诚心去行一切善,及时行善,日日行善,时常忏悔反思,努力消除业障,多修善缘,业障真正消除,只有这样,求神拜佛所祈祷的事情才有灵验。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诚心里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一切法象皆从你的心变出来的。佛曰:直心即道场;佛曰:境由心转。因此,求变必须首先得心变。什么是心?远离前尘,即为汝心;心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维体不是心,思维只是妄心产生的一系列缘起缘灭的过程的一个变化环节而已,这仍然逃不过命格的束缚。佛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为真心,识为妄心,分别心,执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这境界中,没有相对,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没有长短,没有善恶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状态。是什么渐渐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著心,换句话说是意识,因而渐渐产生了逻辑形式等等变化过程。然而,妄心,分别心,执著心,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话说便是:相存相识相知相异相存,于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变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识也只不过是妄心的一种而已,妄心产生了分别心和执著心才产生了意识,意识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对稳定性,才出现了具象,具体,于是形成了物质。万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灵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体现便是至善的状态。只有先炼心修身养德,方能感化众生,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禅定。什么是"禅定"?心在一切境界里,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定。时刻处于真心直心的状态,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因此起心动念不得不谨慎,一有恶念,立即打住,时刻保持一颗真心,只容纳一切善心善行善德,爱一切众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宽容之心去爱他,一定要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灾消福来。
再谈立命之学。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运决定有,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命数,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动念,容易产生妄心妄念,则逃不出这个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说命数变化不大,这样容易被算命先生算准;然而只有极善与极恶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数,造成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算命先生算不准。极善之人,日日行善,会将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极恶之人,日日行恶,会将命越改越差,损福,好命也会变坏。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善的哲学含义是:利人才是利己,万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颗真诚心,毫无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会有福报回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则仍然是处于一种妄心的状态,得不到很强烈的福报感应。修善无所谓大小,只要心诚,带着一颗真心直心行善,极小的善也能遍布虚空法界,心量大,则小善亦可为大善,所谓"量大福大"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自然环境,正报是社会人心,表明自然环境的变化依然是随着社会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德性,往往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福报和业障。
再谈改过之法,包括四部分:改过之因,改过之根本,改过之方法,改过之绩效。改过之因:人们都想趋吉避凶,避祸纳福。既然懂得要行善来改命,那么行善的第一步是什么?是改过。改过之根本:由心上改。过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改,或改得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改过三要素:第一要有发耻心,第二要有发畏心,第三要有发勇心。知耻才立志改过,敬畏才愿意去改,发勇才敢于去改。改过之方法: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佛家讲有三种根性的人,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掉一切恶念;中等根性的人,从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论事,就事而禁之。改过之绩效:改过积善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根据很多实例带来了许多福报应验。 如过在杀生,当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动物都有灵知,物质是有界限的,但灵知是没有界限的,没有界限就是一体。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是与自己一体,正因为它本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菩萨的接受感应能力非常灵敏,凡夫的接受感应能力差,差别在于两者的心不同,一个是处于真心,一个经常处于妄心状态,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在哪里,长什么样。
接着谈积善之方。《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本书引用十例证明,接着对善恶标准的辨明进行分析,然后对善恶的真假,是非,端曲,阴阳,偏正,半满,难易各方面进行分析,对善恶进行评定。最后了凡先生举出了以下十个例子说明了善事: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最后,想谈下阴阳,这是我蛮感兴趣的。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最后讲谦德之效。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的古训,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了虚怀若谷之人,必有福报。有的人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日后便会有福。
佛学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道家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儒家"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王阳明的"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都用不同语言表达了同一意思,表达了心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奥妙!
读罢《了凡四训》,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命运是否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而改变,第二个则是如果可以改变的话则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他。
第一个问题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初二的时候读的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名字叫做《命运之路》,牧羊人翁大位为了追求诗人的梦想与心仪的姑娘而来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条道路可以供他选择,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个成就了无数诗人也毁灭了无数诗人的城市,还可以选择左边一条泥泞而未知的道路。他选择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结果都是相同的命运:同一把刻着一个伯爵名字的手枪杀死了他。小时候只知道这是欧亨利惯常的调侃与幽默,可是读了了凡先生的书,回想起这个略带无厘头的故事,我却多体悟出一番况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尝不与翁大位的命运相似呢,他们的命运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选择与改变好像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难免就会甘于沉沦。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的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忽然间会发现佛教---------它也是贯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与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学观点相比较,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便是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界限貌似变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种相容论的主张了。
在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中,比如斯宾诺莎,他虽然不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被无数的条件一环一环所决定了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唯理论在摆脱外在权威的意义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决定了道德,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外在的决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则把自然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加以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能力为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规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规律去行动。
至于一些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观点,他们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当然可以全权的支配人的命运。人的活动,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被控制的,虽然这样的观点并不受到所有神学家的认同。
佛教则另辟蹊径,他没有执著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辩上,普遍的因果论让我们看到了决定论的影子,但是作恶与行善则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选择,人做善事与种恶因断然不会是被决定了的,这当然是一种自由的意志,而且这种自由意志所触发出的行为将作为一种"因"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我们看到,佛教实际上是提倡通过自由的意志来影响自身的命运,而反对那种完全的决定论。
因此,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
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的处理方法或者一些行为我看不惯,然而我却没有认真想过,我的做法难道真的是合适的吗,别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没有思考这些,却武断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想想这些,感觉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鄙陋。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错事、恶事,即使不被发现、不会损及自己的阴德,但是必然会导致人的放纵与堕落,而这种放纵与堕落实际上更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会公然做那些他们习以为常的错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质会明显下降,这样,即使人们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从人的改变中我们一样可以窥觑人的素养与品德的高下了。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可是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的确,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习,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应该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第三篇积善之方,则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应该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确,圣人、先贤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不可能通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应该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助、爱敬万物,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第四篇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但是我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学问上要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要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真的很感谢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了凡先生的每句话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先生的每句话,放在今天来看,也无不是对于浮躁的现代人的讽刺与警戒,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了凡先生的谆谆教诲,戒骄戒躁,多行善事,砥砺德行,让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友爱,更和谐。
了凡四训读后感(二):命由我作,福本人求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意识命运的本相,明辨善恶的尺度,改过迁善的方式,以及行善积德谦逊种种的效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教训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念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革自己的命运;真实 未审是一本有利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尚不可多得的好书。
以前始终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但我并不是完整不相信命运的人,更乐意信任努力斗争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压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终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寻求,而人生老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象征才干过得兴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毕生,说来简略,"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常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从前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www.huamate.com)只是报应的时光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昆裔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事在人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际阐明了命运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破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便利。天然激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理解了命运可以改变及转变命运的办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美满的教育。
人们常说:生逝世由命,富贵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叹运气的不可捉摸,出尔反尔,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答案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由于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滚动分毫。假如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能够推算出来。但得无心,等于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所有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议。人的七尺之躯,实在大抵是差未几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联吗?不是的。要害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安排,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外是一个附庸罢了,没有涓滴自主权。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切实没有必要太爱护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天天都在追赶名利,可是都没有细心想想,我们应当领有这些货色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爱好打趣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愧疚,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压讥讽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语妄言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斯,我们还终日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自怨自艾,埋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禁得惭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来由,自己更是汗颜无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迭,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比拟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检查,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晓得,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惋惜许多研易之人,并没有器重这点。千方百计骗取别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动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火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入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需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本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胆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贱想;即学识颇优,常作浅薄想。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促进不少。世间聪慧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动机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绩的却十分少,为什么?因为苟且苟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良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本人便长存了知耻心与害怕心,英勇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尽力履行!同时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依照古圣贤的教导实践来教育子孙后辈,那咱们的国度一定不当初这么乱,必定会比现在更繁华强盛。
了凡四训读后感(三)
至此,已读完了《了凡四训》,上面被我用红笔批注了好多心得体会。学完后的总体感觉是:我开始接受佛学了,开始相信佛学了。这是经过我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因为之前自己的思想和体会就已经很接近心学,对心物关系能有很深刻的直觉,然而由于先接触了王阳明的心学,感动并激动于"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的哲学概况深刻表达了我的感觉。这次,接触了佛学,看了《了凡四训》,同时阅读《楞严经》的白话文,很深刻的发现佛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一门非常彻底和非常完善的心学,至少是我目前所接触到的最深入本源的一门心学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的接受了佛学。
有时候在想,我似乎真的跟佛教很有缘分。一方面,体现在我小时候家里就有宗教气氛,我爸妈尤其信佛,不过我现在仍然觉得他们是迷信,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佛学,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应该要做善事,无法参透行善为什么会带来福报。另一方面,我在哲学宗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我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我这方面的天赋,我对八字命理玄学星盘的知识很容易看懂,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哲学史,竟然当小说一样读,很容易理解。然而,因为读书接受科学知识熏陶的影响,我从小时候早期的盲目信佛,到后来中期对佛教迷信的质疑,现在却理性的接受了佛学,不过此时接受的佛学不是人们所讲的求神拜佛的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参悟后所选择的皈依。还有我要补充说的是:科学和人文艺术感受通了之后,走向哲学宗教是必然的,否则肯定还没有参透这个世界。最后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我天性偏爱吃素,目前应该是锅边素的那种人,即偏向吃素。或许以后我会渐渐的专门吃素啦。
很多朋友说我很少被生活和现实所影响,我给的答案是:我仍然保持着一颗很纯粹的心和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对这个世界任何事物对象无论宏观微观抑或是抽象具体,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学习,渴望求知,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很多学科都感兴趣,不论是数学物理哲学计算机经济学人文艺术,我都有所涉猎和领会。在这个世界面前,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刻占据着主动权,去享受这个世界和研究这个世界,无论境况好或坏,我都把它当做一个可爱的存在对象去感受它,而不是只是被它影响。
现在来谈《了凡四训》。这是一本家训,由明朝一个叫袁了凡的人写给他的儿子的家训,也叫训子文。袁了凡,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岁。袁了凡的一生命运,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甚至卒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年的考试命运,考第几名全被证实算准,直至遇到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一种化解命运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举人,最后他还活到了七十四岁。后人把训子文广为传播,因为里面包含四个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训》。这本书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岁时以他这一生的亲生实践去证明如何改造命运而写成的一本书,告诫家人和后人怎样去改造命运。本书包含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首先需要认识佛和佛学: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佛法的修学就是学做个好人、明白人,还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是不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一生就没有缘遇到佛法;你有这个机会遇到,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佛要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凡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了明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要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无条件的奉献社会,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人民。可惜现在的佛教被当做迷信了,人们拜佛求吉祥求平安求发财,然后又去忘记干善事,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应该是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样去做个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诚心去行一切善,及时行善,日日行善,时常忏悔反思,努力消除业障,多修善缘,业障真正消除,只有这样,求神拜佛所祈祷的事情才有灵验。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诚心里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一切法象皆从你的心变出来的。佛曰:直心即道场;佛曰:境由心转。因此,求变必须首先得心变。什么是心?远离前尘,即为汝心;心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维体不是心,思维只是妄心产生的一系列缘起缘灭的过程的一个变化环节而已,这仍然逃不过命格的束缚。佛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为真心,识为妄心,分别心,执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这境界中,没有相对,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没有长短,没有善恶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状态。是什么渐渐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著心,换句话说是意识,因而渐渐产生了逻辑形式等等变化过程。然而,妄心,分别心,执著心,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话说便是:相存相识相知相异相存,于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变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识也只不过是妄心的一种而已,妄心产生了分别心和执著心才产生了意识,意识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对稳定性,才出现了具象,具体,于是形成了物质。万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灵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体现便是至善的状态。只有先炼心修身养德,方能感化众生,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禅定。什么是"禅定"?心在一切境界里,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定。时刻处于真心直心的状态,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因此起心动念不得不谨慎,一有恶念,立即打住,时刻保持一颗真心,只容纳一切善心善行善德,爱一切众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宽容之心去爱他,一定要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灾消福来。
再谈立命之学。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运决定有,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命数,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动念,容易产生妄心妄念,则逃不出这个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说命数变化不大,这样容易被算命先生算准;然而只有极善与极恶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数,造成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算命先生算不准。极善之人,日日行善,会将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极恶之人,日日行恶,会将命越改越差,损福,好命也会变坏。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善的哲学含义是:利人才是利己,万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颗真诚心,毫无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会有福报回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则仍然是处于一种妄心的状态,得不到很强烈的福报感应。修善无所谓大小,只要心诚,带着一颗真心直心行善,极小的善也能遍布虚空法界,心量大,则小善亦可为大善,所谓"量大福大"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自然环境,正报是社会人心,表明自然环境的变化依然是随着社会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德性,往往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福报和业障。
再谈改过之法,包括四部分:改过之因,改过之根本,改过之方法,改过之绩效。改过之因:人们都想趋吉避凶,避祸纳福。既然懂得要行善来改命,那么行善的第一步是什么?是改过。改过之根本:由心上改。过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改,或改得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改过三要素:第一要有发耻心,第二要有发畏心,第三要有发勇心。知耻才立志改过,敬畏才愿意去改,发勇才敢于去改。改过之方法: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佛家讲有三种根性的人,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掉一切恶念;中等根性的人,从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论事,就事而禁之。改过之绩效:改过积善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根据很多实例带来了许多福报应验。 如过在杀生,当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动物都有灵知,物质是有界限的,但灵知是没有界限的,没有界限就是一体。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是与自己一体,正因为它本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菩萨的接受感应能力非常灵敏,凡夫的接受感应能力差,差别在于两者的心不同,一个是处于真心,一个经常处于妄心状态,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在哪里,长什么样。
接着谈积善之方。《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本书引用十例证明,接着对善恶标准的辨明进行分析,然后对善恶的真假,是非,端曲,阴阳,偏正,半满,难易各方面进行分析,对善恶进行评定。最后了凡先生举出了以下十个例子说明了善事: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最后,想谈下阴阳,这是我蛮感兴趣的。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最后讲谦德之效。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的古训,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了虚怀若谷之人,必有福报。有的人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日后便会有福。
佛学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道家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儒家"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王阳明的"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都用不同语言表达了同一意思,表达了心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奥妙!
- 稻盛和夫读后感
- 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 周易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