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一):读书以应用为王
最早知道“拆书”这个名词,是关注@秋叶的微博、微信之后,从他发布的“拆书”系列文章,我知道了拆书帮的概念。秋叶的文章质量非常高,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看着拆书系列文章,自己也不禁想全面了解一下拆书帮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于是在2013年的时候,买了一本《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完之后感觉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而且这种影响是一种很持久的影响,不只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触动,而且在放下书本之后,一直悄悄的影响着自己。
一、促动了5分钟分享培训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的观念的影响最深的是“培训”。说起来可能自己都不太理解,为何一本讲拆书与读书的书,影响最深的却是培训呢?可能是书中的一些理念影响了我,比如培训别人,收获最大的是自己;比如,优秀管理者一定是一名学习促进者;管理者的成就要靠下属的绩效来体现,下属越能干,管理者越轻松等等。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自己在考虑如何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我能不能借鉴拆书帮的方式来培训下属呢?一开始自己想严格的按照拆书帮的步骤与流程来开展,后来想不行,僵化的照搬效果不一定会好,经过一层层的简化并与实际情况结合后,自己开展了部门内部的5分钟分享活动。
5分钟分享活动非常简单,要求分享者在5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最能在本部门的环境里应用的技能、工具或观念等,要求必须要有PPT课件,目前已经分享了 次,内容有番茄工作法、切割工作的技巧等,结果非常最欢迎。因为这些内容要求必须是干货,是最能在自己部门内应用的,参与者与培训内容的关联度高、乐于接受,而且还在分享结束之后将课件分发给大家,可以自己消化与练习;还有,分享占用的时间非常短,基本不会影响大家的其他工作。现在有的单位一说培训就要求大家下班之后延迟2个小时下班,这样会让员工一听到培训就有接触心理。5分钟分享这种活动开展起来就特别方便与简单,而且做到了将培训与工作融合在一起。这真的是自己在看完拆书帮之后的具体实践之一。
二、促动产生了“T字行动读书法”。
通过看《这样读书就够了》,自己对于读书与学习有了一次反思。一直以来,自己读书不少但是效果欠理想,看完本书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成人学习注重的是应用为王,只有将书中的知识用起来,才真正是自己的知识与本领。除了上面的部门培训之外,自己改良了自己的读书学习方法,将《这样读书就够了》中的RIA便签读法改成了符合自己习惯的“T字行动读书法”。
简单的讲,T字行动读书法,就是用一本普通的纸质笔记本,在空白页上写上阅读的书名之后,在页面的右边三分之一的位置画一条竖线,就可以进行阅读笔记了。页面左边三分之二的页面只记录对自己有用的观点,而不必非要是成体系的,只要是感觉有用就记下来,一本书可以记十来条,或好几页,而右边的三分之一栏里记行动,随时将看书时想到的下一步如何行动与应用的想法记下来。一本书做完笔记之后,我会将行动的条目单独的放入自己的时间管理软件中,排入日程安排,做完一项勾掉一项。还有,我会将这几页读书笔记撕下来,分类别放入自己的透明的文件夹中,这样,就将厚书读薄了,一本书被自己消化成只有几页纸了,一年下来,只需将透明文件夹中的这些纸片再重温一下,(www.huamate.com)所有观点收入其中,快哉!这是T字行动读书法的基本版应用。
当然,我目前用的是专业版用法。看完书之后,我会根据左边读书笔记的记录写一篇读后感,梳理与消化成具体的文章,发布到自己的博客与微博上。这篇文章本身的用处好多,是培训的素材,是自己学习成果的记录与积累,也是自己练习演讲的讲稿。当然,有时候读后感可以发给原书的作者,还具有社交的功能。总之,读书的成效放大了好多。
三、促动运用探究式提问的沟通技巧
目前,在单位里与领导或下属沟通时,自己已经习惯于通过探究式的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而且这种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给了一些很好的案例。无论是与上级沟通还是与下级沟通,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种友好的、协商的语气来交流,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自己会进退自如。
对上,提出建议时――“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做?他的好处有两点,不知是不是领导想要的效果?”如果通过的话,一切OK。如果领导非常不认同,我们可以跟上一句“领导说的对,这一句我们想的不全面,我是来问问……”这样自己也不会难堪。
对下,布置工作时――“这项工作你是怎么看的,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下一步想分几步做?……,好的,按你说的,本周四上午之前将初稿发我,你看可以吗?”
诸如此此类的方式,同事们都觉得这样更容易接受了,自己的目的也都能达到,工作起来轻松了许多。
最后,就是书中一些拆书的片段也让自己收获很大。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的拆书的案例,这些拆书的案例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材料。比如怎样说服别人,书中给的案例中指出要特别加上行动之后的效果,最好有数字式的描述,“我给7个人推荐了这本书,有5个人反馈有用”,这种方式非常容易打动人。还有就是图书与培训的区别的对比,让自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I
I=引导、促动、应用
感谢@ 赵周老师,@秋叶老师!
2015-2-12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二)
一直在微博上面看到小小老师的拆书活动,看到很多内容都很有感触,只是不明白何为“拆”。直到今天,翻开了《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看到了三色便签,看到了这个拆书的方法,才明白我一直都在拆书,只是没有系统的将自己所拆的东西总结出来。习惯,就要从意识到之后开始改变。
早上花了半个小时读完了引子和第一章,在读第一章的时候,看到书中所说的很多人读书真的很困难,有人说过:教育就是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在大学这几年期间,我也修过了四五十门的课程,但是大部分已经被我抛诸脑后了,只有少许残存在我的脑海中,这些沉淀下来的或许就是教育的本质吧。不过,在我脑海中始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
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自己亲身去体验,再将自己的体验分享出来和周围的伙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去领悟,去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记得大学来报到之后的第二天,我们全体新生就被通知去上课了。起初,以为所谓上课就是在教室里坐着,听老师在讲台上面传授知识而已。可是,我们去到的地方不是教室,而是学生活动中心的大会堂。就是在这里,我开始了我大学的第一节课,一节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课:新生培训。培训课上都是以活动体验为主,老师不会讲太多,最多就是抛出几个问题让大家去思考,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在大家分享之后总结一下同学们所说的情况。在每一个活动结束之后都有一个分享的时间,这个时间由我们的师兄师姐去带领我们分享,我们只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去评论。老师和助教都不会去评论新生,只会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下午的一个活动,当时作为队长的我没有组织好,只是顾着自己一个人在一旁想办法却把队伍的其他伙伴全部撇在了一边,最后整个小组的任务才艰难地完成。在项目结束之后的分享中,我听到了我的其他同伴对我说,他们完全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应该怎样配合我,只是在一边干着急。而本以为信息传达很清晰的我却完全没有这个印象,所以我就愣了,自己想的和别人想的完全不一样。而就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团队的合作是应该具备有效的沟通和合理的分工这两个特点。虽然谁也没有告诉我这个道理,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这个道理。
再后来,到自己成为助教了,去看大一的新生进入到大学的第一节课,心里除了自己的回忆和感慨外,更多的是对这个课程的感谢,对自己学院的感谢。慢慢滴,我们学院形成了一个传统: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肯定是为期一天以团队合作为主题的新生培训。就是在这节课上让我们从高三中蜕变,慢慢地适应大学的朋友,大学的生活,完成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中。如今,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第一期的培训之后,学院有陆续有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培训活动让我们自愿去选择,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先写到这里吧,也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拆书,还望指教。
最早知道“拆书”这个名词,是关注@秋叶的微博、微信之后,从他发布的“拆书”系列文章,我知道了拆书帮的概念。秋叶的文章质量非常高,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看着拆书系列文章,自己也不禁想全面了解一下拆书帮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于是在2013年的时候,买了一本《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完之后感觉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而且这种影响是一种很持久的影响,不只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触动,而且在放下书本之后,一直悄悄的影响着自己。
一、促动了5分钟分享培训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的观念的影响最深的是“培训”。说起来可能自己都不太理解,为何一本讲拆书与读书的书,影响最深的却是培训呢?可能是书中的一些理念影响了我,比如培训别人,收获最大的是自己;比如,优秀管理者一定是一名学习促进者;管理者的成就要靠下属的绩效来体现,下属越能干,管理者越轻松等等。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自己在考虑如何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我能不能借鉴拆书帮的方式来培训下属呢?一开始自己想严格的按照拆书帮的步骤与流程来开展,后来想不行,僵化的照搬效果不一定会好,经过一层层的简化并与实际情况结合后,自己开展了部门内部的5分钟分享活动。
5分钟分享活动非常简单,要求分享者在5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最能在本部门的环境里应用的技能、工具或观念等,要求必须要有PPT课件,目前已经分享了 次,内容有番茄工作法、切割工作的技巧等,结果非常最欢迎。因为这些内容要求必须是干货,是最能在自己部门内应用的,参与者与培训内容的关联度高、乐于接受,而且还在分享结束之后将课件分发给大家,可以自己消化与练习;还有,分享占用的时间非常短,基本不会影响大家的其他工作。现在有的单位一说培训就要求大家下班之后延迟2个小时下班,这样会让员工一听到培训就有接触心理。5分钟分享这种活动开展起来就特别方便与简单,而且做到了将培训与工作融合在一起。这真的是自己在看完拆书帮之后的具体实践之一。
二、促动产生了“T字行动读书法”。
通过看《这样读书就够了》,自己对于读书与学习有了一次反思。一直以来,自己读书不少但是效果欠理想,看完本书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成人学习注重的是应用为王,只有将书中的知识用起来,才真正是自己的知识与本领。除了上面的部门培训之外,自己改良了自己的读书学习方法,将《这样读书就够了》中的RIA便签读法改成了符合自己习惯的“T字行动读书法”。
简单的讲,T字行动读书法,就是用一本普通的纸质笔记本,在空白页上写上阅读的书名之后,在页面的右边三分之一的位置画一条竖线,就可以进行阅读笔记了。页面左边三分之二的页面只记录对自己有用的观点,而不必非要是成体系的,只要是感觉有用就记下来,一本书可以记十来条,或好几页,而右边的三分之一栏里记行动,随时将看书时想到的下一步如何行动与应用的想法记下来。一本书做完笔记之后,我会将行动的条目单独的放入自己的时间管理软件中,排入日程安排,做完一项勾掉一项。还有,我会将这几页读书笔记撕下来,分类别放入自己的透明的文件夹中,这样,就将厚书读薄了,一本书被自己消化成只有几页纸了,一年下来,只需将透明文件夹中的这些纸片再重温一下,(www.huamate.com)所有观点收入其中,快哉!这是T字行动读书法的基本版应用。
当然,我目前用的是专业版用法。看完书之后,我会根据左边读书笔记的记录写一篇读后感,梳理与消化成具体的文章,发布到自己的博客与微博上。这篇文章本身的用处好多,是培训的素材,是自己学习成果的记录与积累,也是自己练习演讲的讲稿。当然,有时候读后感可以发给原书的作者,还具有社交的功能。总之,读书的成效放大了好多。
三、促动运用探究式提问的沟通技巧
目前,在单位里与领导或下属沟通时,自己已经习惯于通过探究式的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而且这种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给了一些很好的案例。无论是与上级沟通还是与下级沟通,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种友好的、协商的语气来交流,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自己会进退自如。
对上,提出建议时――“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做?他的好处有两点,不知是不是领导想要的效果?”如果通过的话,一切OK。如果领导非常不认同,我们可以跟上一句“领导说的对,这一句我们想的不全面,我是来问问……”这样自己也不会难堪。
对下,布置工作时――“这项工作你是怎么看的,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下一步想分几步做?……,好的,按你说的,本周四上午之前将初稿发我,你看可以吗?”
诸如此此类的方式,同事们都觉得这样更容易接受了,自己的目的也都能达到,工作起来轻松了许多。
最后,就是书中一些拆书的片段也让自己收获很大。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的拆书的案例,这些拆书的案例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材料。比如怎样说服别人,书中给的案例中指出要特别加上行动之后的效果,最好有数字式的描述,“我给7个人推荐了这本书,有5个人反馈有用”,这种方式非常容易打动人。还有就是图书与培训的区别的对比,让自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I
I=引导、促动、应用
感谢@ 赵周老师,@秋叶老师!
2015-2-12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二)
一直在微博上面看到小小老师的拆书活动,看到很多内容都很有感触,只是不明白何为“拆”。直到今天,翻开了《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看到了三色便签,看到了这个拆书的方法,才明白我一直都在拆书,只是没有系统的将自己所拆的东西总结出来。习惯,就要从意识到之后开始改变。
早上花了半个小时读完了引子和第一章,在读第一章的时候,看到书中所说的很多人读书真的很困难,有人说过:教育就是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在大学这几年期间,我也修过了四五十门的课程,但是大部分已经被我抛诸脑后了,只有少许残存在我的脑海中,这些沉淀下来的或许就是教育的本质吧。不过,在我脑海中始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
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自己亲身去体验,再将自己的体验分享出来和周围的伙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去领悟,去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记得大学来报到之后的第二天,我们全体新生就被通知去上课了。起初,以为所谓上课就是在教室里坐着,听老师在讲台上面传授知识而已。可是,我们去到的地方不是教室,而是学生活动中心的大会堂。就是在这里,我开始了我大学的第一节课,一节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课:新生培训。培训课上都是以活动体验为主,老师不会讲太多,最多就是抛出几个问题让大家去思考,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在大家分享之后总结一下同学们所说的情况。在每一个活动结束之后都有一个分享的时间,这个时间由我们的师兄师姐去带领我们分享,我们只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去评论。老师和助教都不会去评论新生,只会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下午的一个活动,当时作为队长的我没有组织好,只是顾着自己一个人在一旁想办法却把队伍的其他伙伴全部撇在了一边,最后整个小组的任务才艰难地完成。在项目结束之后的分享中,我听到了我的其他同伴对我说,他们完全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应该怎样配合我,只是在一边干着急。而本以为信息传达很清晰的我却完全没有这个印象,所以我就愣了,自己想的和别人想的完全不一样。而就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团队的合作是应该具备有效的沟通和合理的分工这两个特点。虽然谁也没有告诉我这个道理,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这个道理。
再后来,到自己成为助教了,去看大一的新生进入到大学的第一节课,心里除了自己的回忆和感慨外,更多的是对这个课程的感谢,对自己学院的感谢。慢慢滴,我们学院形成了一个传统: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肯定是为期一天以团队合作为主题的新生培训。就是在这节课上让我们从高三中蜕变,慢慢地适应大学的朋友,大学的生活,完成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中。如今,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第一期的培训之后,学院有陆续有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培训活动让我们自愿去选择,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先写到这里吧,也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拆书,还望指教。
- 起风了读后感
-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读后感
- 我的助理辞职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