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有感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4-24 13:52:30 阅读:

  读《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有感

  周威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是一本不太一样的书,全文没有所谓的理论和最佳实践,没有所谓的程序化表达,而是用非常朴素的语言陈述小米的生态与产品之道,像是在和老朋友在进行口语化交流。虽有推销小米公司品牌和小米产品之嫌,但对于我等生态理论与实践均不沾的吃瓜群众来讲,还是有点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商业的本质是效率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一般认为:商业的本质是赢,是追求盈利的过程。而韦尔奇夫妇在《商业的本质》中提出,"商业归根结底是一项‘团队运动’,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商业是探求真实、建立互信的过程";陈春花关于管理的三个效率则让人颇为信服,这也是我个人近期的重要收获(参见《管理的本质:从劳动生产率到组织效率、个人效率》)。而《小米生态链战略笔记》一书进一步用商业的实践来辩证:小米模式的本质就是效率。

  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的模式是从效率出发。并且是从整个价值链上来追求效率。在供应链方面,选择与超一流供应商合作。他们采购量巨大,采购成本更低;他们有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产品的良品率高;他们生产优化好,相对成本低,效率更高;他们信用度高,财务成本较低。在产品方面,用刘德的话说:小米的产品标准极为严苛。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高、通用的功能性越强,则更具有先天的效率优势,更适合于大市场和大多数人。小米的产品着眼于80%客户的80%的需求,在功能上做减法,直击客户核心痛点。在渠道方面,大力去除中间环节,将层层代理砍掉,通过小米电商、小米之家售卖小米和米家产品,实现"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与消费者直达。产品流提升产品从仓库到消费者手中的效率,资金流提升资金从经销商/代理商回流到企业的效率,信息流则提升小米与消费者之前的信息交互效率……

  2.生态与产品在于实干

  刘德在序二的一句话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创业不需要瞻前顾后,权衡各种利益关系,制定所谓的三年、五年战略,只需要向着目标一路狂奔".之前的我会对此类言论大为反感,但特定的经历过后发现,"行动"比"设计"更重要。且《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也在大力推销此观点:生态链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只关注产品,不关注战略……

  战略是设计出来的吗?此类争论可能会持续下去,但在无法预知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当下,我更倾向于"实干"而非"设计".特别地,商战是一场综合实力的战争,包括团队、品牌、产品、供应链、渠道、用户、资本、社会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未来商业发展的态势到底是什么样,没有人能够准确判断。反倒是通过大量生态企业的广泛布局未来有可能的点,实现生态的自我更新、淘汰、进化,这样至少能够保证企业的火种不灭!

  前段时间,几个做战略的朋友都在感叹企业战略职位之难做,让大家都看不到职业的希望。有时候极端一点去想,除了BAT之类的企业有钱养战略闲人之外,一般企业可能根本就不需要常设战略专职职位,而是将战略与产品相结合,或者将战略与投融资相结合,让战略向产品端和资本端下沉,可能才是战略从业者的生存之道。产品和投融资是实,与战略结合能够及时对战略进行反馈,而孤独的战略则是虚,讲太多企业会发虚。

  3.生态的赋能与进化

  我们经常听到,要开放能力吸引众多企业参与到其所主导的生态系统中来,但开放什么?怎么吸引?以何为要素进行生态链接?小米分享了它的答案。

  小米开放给生态企业的能力包括:产品定义+工业设计+品牌+供应链+渠道+品质+投融资,而维系小米与生态企业牢固关系的是资本和数据。这些能力都是小米的优势领域:庞大的用户群、重组的资金支持、相对成熟的产品方法论、强大的供应链资源等。而现在很多企业在大讲特讲能力输出,但输出何种能力一直尚未能自己分析清楚,特别是企业有哪些自身沉淀下来的、无双的能力。

  小米将生态企业进行了分级。小米的核心产品是手机、路由、盒子和电视,这是小米与其生态企业之间的楚河汉界。手机是当下IOT的入口,路由是智能家居的连接器,盒子和电视则是未来智能家居的主战场,核心是智能家居的数据积累平台。而生态企业则依附于核心,分为三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手机周边产品,比如耳机、小音箱、移动电源等。第二个圈层是智能硬件,如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无人机、平衡车、机器人等。第三个圈层是生活耗材,如毛巾、牙刷等。臆测小米对于三个圈层的生态策略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上述提到的七个生态能力。

  小米自喻竹林生态,以"投资+孵化"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泛集团公司建设。竹林的特点是单点突破快(专业的团队干专业的事情)、根系发达(小米资源开放)和自我新陈代谢(分享收益与良性竞争)。但如何进行生态的自我进化?除了所谓的保护期与良性竞争之外,还有其他更细致的经验吗?也许需要更多实践。

  当下,众多系统集成商不计成本的投入政府/企业的大数据建设浪潮中,以获取所谓的大数据资源,并规划要以此为核心建立某类垂直领域的大数据生态,应当如何操作呢?明天胡侃,^_^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