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
星光照长空
――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
原创: 木末
谈哲学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它总给人一种板着面孔,居高在上,寡索无味的印象。在一般人眼中,那些哲学家们总是不事稼穑,高谈阔论,成天想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生前遭受唾沫是寻常事,有时连身家性命都堪忧,这一点就连我们的孔圣人也概莫能外。然而他们却乐此不疲。
那些一度不着边际的思想,最终却引领了人类前进的方向。
中国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引发了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争鸣。之所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因为当时虽然礼崩乐坏,战乱纷披,人们却纵享着空前绝后的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有识之士纷纷现身,共同探讨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百家著作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熠熠的思想光辉。这些思想是如此夺目,成为我们黑暗夜空里的璀璨星辰,在历史长河中时不时指引着东方文明前行的方向。
今天当我们因近几个世纪落后于西方社会,而归咎于先贤的哲学思想,矫枉过正,导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却一脸茫然,无可适从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却开设了一门中国哲学概论课。《纽约时报》对此作过报道:在哈佛,中国哲学仅次于计算机和经济学,排在最受欢迎课程的前三名;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报道称,这些中国思想能够帮助那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这门中国哲学概论课以迈克尔?普鸣教授在每学期第一节课上作出的大胆承诺而闻名:"如果你们认真吸收了这些典籍中的思想,他们将改变你的人生。"
《哈佛中国哲学课》一书正是根据普鸣教授的课程内容编写的,以一个当代美国人的视角来探寻中国2000年前的哲学智慧,思考这些思想对于当下的意义。书中介绍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庄子、荀子这些思想家的生平经历以及思想核心,他们曾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西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着重探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中国哲学思想相对于当代西方强调逻辑,注重变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思潮是一个反面。然而这些思想却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另一个思路。以下列举几点加以阐述。
中国哲学认为,制定计划太过审慎和理性可能反而会引导你走上错误的道路。中国哲人认为,过于精明会大大阻挡计划之外的种种其它可能,使人很难"留心那些平常生活中真正能激励和启发自己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往往才是获得真正美满且充实的生活的源泉".
生活中我们做决定时,总是会依靠大脑进行有逻辑的思考,然而中国哲学家却主张,人们应培养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的能力,即听从内心,而不是通过理性抉择来封闭自我。我们做每一个决定时,无论大小,如果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理性与感性结合,那么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就好比我们有意识地每天弹琴,为的是有一天可以得心应手;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训练自己拥有更多生活的经验、了解更多的事物,为的是最终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定,而它们是内心的本能直觉和头脑的理性思考的结合。
中国哲学思想还强调微小的举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引导人们关注身边最微小的细节。比如对一个人的问候和微笑,保持衣冠整洁,这些最普通的举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让我们一整天都充满阳光。同时这些日常小事又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无限机会。当我们知道了什么会触动我们,让我们开心或生气时,我们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这样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解决即将面临的新问题。
如果你能在日常小事中培养自己的德性,你也会改变周围人的人生,就有可能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对微小事物加以关注,"足以改变人生的方方面面".一旦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发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便可通过大量实践和自我培养来在这个领域做得得心应手。
自我培养也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主张:勤奋之重要,胜过天赋异禀。我们不应局限于天赋;只要不断努力,不断扩展能力,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你不一定要一直做自己天生就擅长的事情,而只需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以此作为开端。
------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学思想正不断走向世界,继续着它的精神之旅。而作为本土文化的后继者,思想的夜空茫茫,星辰已遥。
当我们在社会压力之下,执着于实现梦想或追求个人卓越的时候,常常出现好高骛远和浮躁之气。我们的先贤曾经谆谆告诫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把精力放在日常小事上、伟大的成就都是源于最不起眼的行为".――这些思想根植于现实,强调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事,每日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来改变生活,改变人生,从而影响社会。这些金玉之言对于我们的现实有着深远的意义,正与当下人们渴望摆脱快节奏生活的观念不谋而合。
当新的时代到来,我们努力寻求思想上的突破和精神上的力量却倍感迷茫时,诸子著作正寂静躺在历史的角落里,蒙灰日久,星光黯淡。
且让我们为之拭去尘埃吧,一去滓诟,让星光烛照长空,照进现实,照耀梦想,坚定我们的内心,坚韧我们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