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寻得梅花点点香》有感
读《寻得梅花点点香》有感
孙蒙蒙
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这一卷散发着墨香的《寻得梅花点点香》,感觉不是读书,而是在听一位在讲台上耕耘十几年的园丁的谆谆教诲。感觉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它是一本装帧典雅、有些"不接地气"的文化作品;说熟悉,是因为翻开扉页,那张温婉、熟悉的笑颜,还有书中每一个学生和老师熟悉的名字。
我轻轻地抚摸着封面上"李冬梅"三个字,想起初到市一中工作,就坐在李老师对面的场景。书中的课代表,时常在我眼前忙来忙去,给李老师拿书,拿水杯,向李老师讨教问题;书中的那一株茉莉,就放在我和李老师桌子中间,它沐浴着阳光,散发着阵阵清香;也曾有幸聆听了李老师厚重而又不失活泼的课;现场听过李老师讲解《君子有九思》;听过李老师跟我们交流《红楼梦》;想起升国旗时候李老师怕冷,我摘下我的围巾给她披上,她转眼看我时,那深邃、慈爱的目光;想起李老师拉着我的手,一句一个"妮儿"时的温暖……人去如雾散,转眼往事成烟,似这样温馨的场景,却历历在目,恍若昨日。人生总是充满不测,也感谢在每个岔路口处,上天给我的本愿意接受,或不愿接受的安排。因为,正是有了不可预知的变故,往事才变成了故事。
拿到这本书时是周二上完课的时候,今天周四。两天时间,除了上课、改作业、备课、跟学生谈心、谢了两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开会外,我见缝插针,手不释卷,今天早读的时候,读完了这本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文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李老师这二十多万字,就像与她促膝长谈,娓娓道来,感悟良多。拿起手机给李老师发了一条微信:读完李阿姨的文,感悟有四。一、要有诗一般对待生活的真心;二、要有春雨一般对待工作的真情;三、要有梅一般淡薄的品质;四、要有熬过严寒的麦苗一般厚积薄发的力量。
每一个怀着赤城的心活着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这一辈子,能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这才是最大的成功。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一定要有诗一样浪漫的真心。只有对生活充满希冀,饱含敬畏,才能发现生活真正的美。严寒的日子,滴水成冰,我们躲在温室里消磨石光,李老师却愿意踏雪寻梅。几度寻梅梅不开,却在心中添了一抹梅香。那一抹梅香,是对自己认真对待生活的一种欣慰,是对自己还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一种幸福。
翻开第二辑,写满了李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最真实的点点滴滴。从刚参加工作时像个"小疯子"似的大发雷霆,到渐行渐远,不断积累之后的稳重、典雅,都写得那么真,离我们每个教师的生活都那么近。近到似乎是在说自己。有多少老师不是从躁动不安、喜怒无常的"小疯子"形象开始的呢?可是从李老师的文字中,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会怎样静静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学会如何鼓励学生,如何和风细雨般地去感化、温暖学生的心。只有为人师者有一颗炙热的心,学生才能在被爱中学会爱人,也学会做人。
初闻"冬梅"二字,和李老师上师专时的老师一样,由衷赞叹。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想起了一首歌"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想起了一句戏"她好比三春牡丹鲜又艳,我好比雪里梅花耐霜寒".总之,喜欢这个名字,喜欢它傲立寒冬的倔强,喜欢它不与百花争艳的淡泊。作为老师,我们做的是一项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梅花精神。只有洁身自好,不惧挫折,才能孑然挺立在酷寒的严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我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才能锤炼出优秀的学子。这辈子,想坦坦荡荡站在讲台上,就像李老师一样,站成一道风景!
读李老师的课堂实录,看李老师锦心绣口,出口成章。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青灯苦读,日积月累,李老师怎能唾地成文?如果没有修心养性,默默无闻,李老师怎能积土成山,倾心创作出这二十几万字,为后来者指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抱卷苦读,善于积累。唯有虚怀若谷,不断学习,才能在讲台上站得稳,站得踏实,站得有底气!
谨以此文,献给李冬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