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阅读》读后感:万里路上万卷书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4-24 11:16:51 阅读:

  万里路上万卷书

  --读《喜欢阅读》有感

  姜  莉(甘肃  张掖)

  蓝白相间的封面,素净的宋体字:喜欢阅读,书名就是这么简单直接,清楚明了。蓝色是安静的颜色,阅读是种安静的体验。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随笔,也是一本记录阅读感受的随笔。

  作者黄岳年,是我们图书馆的馆长,我中学时曾是学校的语文教师,亦有师生之谊,故容我以"先生"尊称。

  在先生的阅读感受里,阅读的概念是广义的,宽泛的,绝不仅仅是读书看报那么简单,它具象又抽象。比如文献学、考古学,都能纳入阅读的范畴里;而阅读更重要的存在价值是阅读本身其实只是一种介质,比如纸质书页只是其中的一种载体,通过各种载体的介质,激发人的思考和探索。尽力去达到深层次阅读,才能更好地实现阅读的意义,所谓温故知新就是这个意思。朱熹就曾说"平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

  那么阅读究竟能带给人什么呢?从先生的阅读里,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好与充实,所以发自内心的喜欢阅读,发自内心的告诉身边的所有人一起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随着先生一篇篇的随笔行迹,先生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经历的每一寸光阴里,书籍、历史、知识、人文,都似洒落满地的阳光无处不在、熠熠生辉。你会觉得万里路上万卷书,"每个地方都有巨大的文明遗存",山水人文,人文山水,饱眼福的同时还滋养了心灵。"了解了文明历程再探寻文明之路,去过的地方就会化入人的生命。"

  读书的路上以文会友,以文结缘。文字包罗万象,又追古溯今。先生有位文友叫冯传友,网名"阴山老饕",把家常饭吃出了境界,传授先生许多饮食上的小秘籍。冯老师写了很多关于饮食文化的文字,后来结集出版而成《吃情岁月》。先生写了篇《岁寒新书暖》评价这本关于吃的书,"六十八篇文章是写在哲学的底子上".其中一篇《又到春暖采荠时》,"三月三,荠菜胜灵丹",冯老师讲到自己在烟台吃的荠菜饺子,文章谈到《诗经》里的荠菜,说到白居易的华章和苏东坡的荠菜,还附上冯老师搜集到的三份荠菜食谱。我的母亲就是烟台人,每年家里也都要吃上几回清香纯素的荠菜鸡蛋饺子,冯老师的这本《吃情岁月》就收藏在我们图书馆的"金张掖书香文库",好想也找来读读。《岁寒新书暖》中还谈到这本书的插图和装帧也别具特色,插画师的名字叫做月光,她的插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细碎却闪耀着微光的小幸福".就这样,不经意间,阅读像水波纹似的一圈圈漾开去,我读到了美食,也读到了美学,读到了乡情,还会读到了更多的好作品。

  在先生的阅读体验中,读书路上既要见古,又要见今。什么意思呢?古有两义:人和物。以古为师要是不见人即等于零。人就是古圣先贤,尤其要研读古圣先贤的作品,圣贤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个地方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品味其中的学术与思想,传承文化的薪火,从而照亮人类前行的脚步。"脚下踩着先师们铺好的金砖,眼光也是从火眼金睛里放出来的,看到的自然是金光大道。"而物呢?无所不包,只要眼睛里有力气,身边处处皆学问。见今,就是对当下身边的文化要有主动的觉知和敏锐度。

  先生说,喜欢阅读,同时要喜欢写字,要落笔纸上。读书路上,人生路上,有的是可写的。数字时代,即使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也要静下心来去书写。《喜欢阅读》中写道,火石电光一样的灵感,是需要捕捉的,人的思想应该要落在纸上,积累的多了,也便有了成果。文字、文章、文学,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

  集子里里收录了一篇先生的《访学日记》,记录先生参加兰州大学法藏(法藏敦煌汉文非佛经文献整理和研究)读书会的经历。先生从事件的缘起写起,约定、出发、乘车、抵达、路途所见,都一一平实记录。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此次敦煌文献会议上的研讨内容与成果,对会议过程进行了一次系统完整的文字总结。会上日本专家佐藤老师做了关于敦煌学的研究成果的报告,题目是《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再考》。报告中提到榆林窟340窟题记中记录,皇族"嵬名智海",为了祈求"相魔鹅"的健康、长寿,特来巡礼并修建石窟。由此推断,这个叫"相魔鹅"的人具备皇室级别的身份。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方志的编纂整理与校注,对地方典籍熟稔于心,即刻在会上发言,讲到张掖的西夏国寺(大佛寺),便是西夏建筑物。据《甘州府志》记述,修建大佛寺的僧人,叫嵬咩,他和嵬名音同字异,许是同一人。府志云,"释嵬咩思能,燕丹国师门人也……"其师"释燕丹,西夏时人。道行深邃,时号国师。游天竺至拔提,见一石碑……方归求之,而门人思能,已感梵音,得古涅佛像,于其地建刹顶礼,丹宣其说,众益影附。"若推论成立,嵬名(咩)为了给"相魔鹅"祈福,来河西巡礼,并在张掖建大佛寺,在敦煌修建石窟,留下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遗存。先生的发言,使得日本学者佐藤老师连连称谢,敦煌学家高启安教授也表示很有意义。一场原本枯燥的学术交流却随着先生笔下律动的节奏使人读起来觉得兴味十足。在会上先生还带去《张掖地区志》以飨诸多学者交流,张掖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现今又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先生对当地文化满怀热情与爱恋,心心念念,时刻不忘宣传和介绍家乡,在这里也做会心一揖!先生晨起打坐,发现昨日手机里的日记文字丢失。哎呀!换了自己怎么也要捶胸顿足一下的。"很可惜,于是再写,也不要怕烦,补上就是。"看似云淡风轻,勤奋和执着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回程的路上看风景听音乐,回到家,"妻已做好热热火火的汤面片",朴实平凡的生活气扑面而来。就是这种洋洋洒洒流水账的行文方式,带着读者由浅入深地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关于敦煌文献学的入门穿越之旅。真是受益良多!

  先生被誉为西北读书界的一颗种子。几十年来笔耕不辍,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致力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他真的做到了。如一枚蒲公英,随风起舞,处处播撒下读书的种子,书香四溢……

  (本文刊登于《张掖阅读》报2018年第6期)

  作者:姜  莉

赞助推荐